震災之後高標號水泥市場看好

來源:數字水泥網 發布日期:2008-06-07

孔祥忠 (中國水泥協會(hui) 副會(hui) 長兼秘書(shu) 長、教授級高工)

    災區水泥市場缺口短期亟待彌補。

    12007年四川產(chan) 量6214.17萬(wan) 噸,企業(ye) 數342家,規模年產(chan) 100萬(wan) 噸以上的企業(ye) 僅(jin) 8家,272家都是年產(chan) 20萬(wan) 噸及以下的小廠。大地震對震區的所有水泥企業(ye) 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尤其是立窯企業(ye) 絕大多數難以恢複生產(chan) ,以成都、綿陽、德陽災區29家中小規模(多數是立窯)企業(ye) 1241.66萬(wan) 噸計算,按80%毀損就有1000萬(wan) 噸缺口,再加3家大企業(ye) 的短期不能生產(chan) ,應該說災區水泥市場缺口有1500萬(wan) 噸,區域市場的供需平衡被打破。

    2、生存下來的大企業(ye) 要全部恢複生產(chan) 至少需要35個(ge) 月,即使恢複生產(chan) 仍有1000萬(wan) 噸的市場缺口。

    3、從(cong) 周遍地區調運災區的水泥因長途運輸勢必增加水泥費用。

    4、災區內(nei) 水泥企業(ye) 因修複礦山、設備檢修、建築構築物維護,加之災區道路待修複,原燃料運輸成本會(hui) 提升、供電難穩定致使設備運轉率降低,也會(hui) 增加生產(chan) 成本。

    5、正新建的水泥生產(chan) 線因震災會(hui) 推遲投產(chan) 日期。災後重建,水泥需求迅速增長,水泥供應缺口亟待彌補。

    建議:

    一、應關(guan) 注災區水泥企業(ye) 恢複生產(chan) 中的諸多急需解決(jue) 問題。

    1、對災區內(nei) 尚生存的企業(ye) 在環保達標的情況下可以給予生產(chan) 許可證的暫緩延長。

    2、對大集團從(cong) 周邊省份設立的水泥廠調運水泥前往災區時交通部門可否在鐵路車皮方麵給予關(guan) 照,以彌補大集團在災區企業(ye) 的損失。對所有運往災區的水泥應取消路征收費。

    3、為(wei) 了解決(jue) 災區重建水泥缺口問題,對新上水泥項目有必要縮短審批時間,但必須嚴(yan) 格控製產(chan) 能規模、掌握投資節奏。

    4、新上水泥工程在防震等級上是否要調整,急需有關(guan) 部門給予明示;

    5、對災區水泥企業(ye) 在稅收征費等問題上給予減免政策。

    二、發揮新型幹法水泥優(you) 勢,為(wei) 災後重建提供優(you) 質水泥產(chan) 品。

    災後重建將會(hui) 更加注重工程質量,高標號水泥市場看好,這將有利發揮新型幹法水泥企業(ye) 的優(you) 勢。災區和周邊水泥上市公司將有較長時間的收益。

    災區水泥生產(chan) 和運輸成本的增加,尤其市場缺口短期難彌補,導致今年下半年水泥價(jia) 格的難免提升。處於(yu) 政治和市場的因素,水泥價(jia) 格大幅度提升是不可能的。

    大地震使立窯企業(ye) 自然淘汰,無意中加快改變了四川水泥工業(ye) 結構調整,也會(hui) 間接影響其它省份的淘汰落後產(chan) 能的決(jue) 策決(jue) 心。

    三、震災將迫使建築標準、規範完善與(yu) 推動優(you) 質建材產(chan) 品的使用

    建築結構的“肥梁、胖柱、厚牆”或許是震後增加傷(shang) 亡人數的因素之一。抗震等級的劃分調整、高標號混凝土的采用、輕質牆體(ti) 材料的應用、嚴(yan) 格執行施工規範等是建築部門需認真研究的問題。中國的水泥標準幾經修改已逐步與(yu) 國際標準接軌,能向建築行業(ye) 提供優(you) 質水泥。每年我國水泥企業(ye) 按國外發達國家標準生產(chan) 外銷3000多萬(wan) 噸水泥。

    四、把混凝土作為(wei) 水泥企業(ye) 的最終產(chan) 品是有必要的。

    在國外,大多是水泥企業(ye) 直接向建築商提供混凝土產(chan) 品。而我國現行體(ti) 製是混凝土攪拌站的建立和管理由建設部門負責,水泥行業(ye) 隻是間接向建築行業(ye) 提供產(chan) 品。為(wei) 了讓混凝土攪拌站用好水泥,許多水泥企業(ye) 在廠裏增設混凝土試驗室,混凝土的外加劑和水泥生產(chan) 中的外加劑還往往出現不兼容的現象,這種社會(hui) 資源的浪費提醒我們(men) ,為(wei) 保證混凝土的質量,改變對混凝土行業(ye) 的行政管理體(ti) 製已勢在必行。

(來源:數字水泥網)

責任編輯:manager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