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用戶澆築地麵為何容易"起砂"?
“起砂”:也就是麵層混凝土結構不致密、強度較低、表麵經搓擦後沙或泥粉從(cong) 混凝土中脫離出來。農(nong) 村用戶澆築地麵混凝土"起砂"的原因,主要是選用水泥材料本身和施工方麵綜合因素造成的。
一 水泥方麵
水泥是混凝土的膠凝材料,是混凝土強度的產(chan) 生者。水泥質量的好壞,當然可以直接影響到混凝土質量,但水泥質量與(yu) 混凝土"起砂"並沒有必然聯係。質量不合格的水泥不一定就出現"起砂",而質量合格的水泥不一定就不"起砂"。不能以"起砂"與(yu) 否來判斷水泥本身質量的好壞。
一般水泥強度愈高,水泥中的混合材摻量相對較少。32.5級水泥較42.5級中混合材摻量高,大廠和品牌較好的水泥,混合材摻量相對較低。而混合材摻量越高、混合材性能越差、需水量越大、早期強度越低的水泥,"起砂"現象越容易發生。
目前,32.5級水泥是複合水泥,國家標準中允許的混合材摻量可高達50%。而過去是15%,現在的複合水泥中混合材摻量過高,是混凝土起砂的重要原因。雖然複合水泥中混合材摻量過高是混凝土起砂的重要原因,但生產(chan) 廠家沒有過錯或過失。水泥是一種符合性質量,符合國家標準就叫合格,就叫質量沒有問題,不符合國家標準就叫質量有問題。
二 施工方麵
1、混凝土設計強度與(yu) 實際強度存在偏差
混凝土強度愈高愈不容易"起砂"。一般澆築低強度等級(C20以下)的水平麵混凝土,"起粉、起砂"現象容易發生。影響混凝土強度的最主要因素是水灰比,也就是水泥配比用量。農(nong) 村施工由於(yu) 存在配比不準確、沙和水量不控製、沙石中的含泥量(有些是機製沙)不考慮等因素。因此,混凝土強度沒有保證。
有些工地每方混凝土水泥用量在6包以下。雖然,混凝土強度有時也能達到C10或C15,滿足了路麵硬化要求,但由於(yu) 混凝土中水泥量過少,水量過大,結構不致密,"起砂"不可避免。沙量大,做活容易,平整度容易控製。但沙多增大了用水量和混凝土中的毛細孔數量,分散了水泥水化產(chan) 物的膠結機會(hui) ,大幅度降低混凝土強度。
一般澆築C20混凝土時,混凝土灰沙比不宜超過1比2。有些用戶達到了1比3以上。隻要沙率合理的話,每方混凝土水泥用量到了6-7包時,"起砂"現象不會(hui) 很嚴(yan) 重,達到7包以上時則一般不會(hui) 出現"起砂"。混凝土中水泥用量是否足夠,可以從(cong) 混凝土顏色來判斷,一般混凝土顏色呈現正常的灰青色,表麵看有釉色,則說明水泥用量正常。反之發白,則說明水泥用量不足。水泥配比是否合理是混凝土"起砂"與(yu) 否的關(guan) 鍵所在。水泥用量多則提高了產(chan) 生強度的組分,也就提高了混凝土的膠結能力和致密性。
例一個(ge) 算數式:假設一批水泥強度為(wei) 30兆帕,毎方混凝土水泥用量為(wei) 8包,另一批水泥強度為(wei) 38兆帕,毎方混凝土水泥用量為(wei) 6包,30×8=240兆帕;38×6=228兆帕,前者不合格的水泥比後者優(you) 質水泥配出的混凝土強度可能還要偏高。
水泥是起膠結和包裹作用的,水泥用量過少,則沙和石子的表麵水泥漿包裹不了,水泥顆粒沒有連起來,水泥的水化產(chan) 物也沒有連在一起,混凝土強度從(cong) 何而來。
2、施工工藝
混凝土拌製越均勻、不離析、勻質性越好,浮漿層越少,"起砂"現象越不容易發生。混凝土拌製愈幹,坍落度愈小,愈不容易"起砂"。有些泥工老師施工時,沙和水量非常大,沒有使用振搗設備將混凝土振實,混凝土中多餘(yu) 的水和氣泡沒有排出。混凝土泌水、離析,水泥和沙石界麵被水分子包圍,削弱了水泥的膠結能力,而且光麵不精細,或者沒有二次光麵,麵層的氣泡或毛細孔得不到關(guan) 閉,麵層沙漿中的泥粉過多,沉到下部的水泥漿沒有充分拉出來,疏鬆的麵層與(yu) 空氣中的水分、二氧化碳接觸,也加劇了表麵混凝土的"碳化",這樣麵層混凝土強度大大降低,從(cong) 而出現"起砂"。
3、養(yang) 護
混凝土在沒有發展到足夠強度時,過早雨淋、澆水造成麵層混凝土濕脹而"起皮、起砂"。 養(yang) 護過程中,如果沒有保濕養(yang) 護、甚至脫水,也會(hui) 造成混凝土強度損失而"起砂"。農(nong) 村家門口的路麵或房裏地麵,沒有條件封道養(yang) 護,若強度不足時過早走動或通行,麵層混凝土因被破壞而"起砂"也是比較常見的。
(上述分析意見僅(jin) 供參考 Lewin乐玩控股集團售後技術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