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水泥工業發展舉世矚目

發布日期:2009-03-24

    改革開放30年,我國成功實現了從(cong) 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的偉(wei) 大曆史轉折,完成了從(cong)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ti) 製到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的轉變。這場史無前例的改革開放,使國家的綜合經濟實力和人民的生活狀況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從(cong) 1978年到2007年,我國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年均增長速度達到9.8%,成為(wei) 同期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世界銀行的專(zhuan) 家評論說:“中國隻用了一代人的時間,取得了其他國家用了幾個(ge) 世紀才能取得的成就”。其間,我國的水泥工業(ye) 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技術、新裝備的集約化生產(chan) 不斷取代落後、分散的小生產(chan) 方式,新型幹法水泥的發展和產(chan) 業(ye) 技術進步舉(ju) 世矚目,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襯托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hui) 進步的飛快發展,體(ti) 現了改革開放的巨大成果。 

  水泥產(chan) 量超越1978年20倍,先進工藝技術成為(wei) 主體(ti)

  改革開放初的1978年,我國水泥產(chan) 量隻有6524萬(wan) 噸,相當2007年我國一個(ge) 月產(chan) 量的一半左右,其中立窯水泥占65%,其餘(yu) 是濕法窯、立波爾窯和幹法中空窯生產(chan) 的旋窯水泥,都屬於(yu) 目前要淘汰的落後生產(chan) 工藝,當時國內(nei) 還沒有一條新型幹法水泥生產(chan) 線。改革開放30年,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日新月異,水泥工業(ye) 隨著國民經濟的強勁拉動而迅猛發展(見圖1),從(cong) 1985年到現在,產(chan) 量始終名列世界第一,2007年水泥產(chan) 量136000萬(wan) 噸,是1978年產(chan) 量的20倍多。從(cong) 1978年到2007年,以年均11%的高速度持續增長,同我國經濟發展一樣,是同期世界上水泥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

  30年來,新型幹法水泥從無到有,尤其是近5年來,新型幹法水泥產量平均每年淨增1億噸以上(見圖2)。2007年,新型幹法水泥產量達到水泥總產量的55%,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新型幹法工藝已經成為我國水泥工業的主體,這標誌著我國水泥工業技術結構調整已取得階段性的勝利,為2010年實現新型幹法水泥達到水泥總量70%的戰略目標夯實了基礎。

  我國水泥工業持續高速發展在世界中首屈一指,新型幹法水泥在我國的迅速崛起充分體現了我國水泥工業的技術進步,這些成就譜寫了我國水泥發展史中光輝的一頁,同時也`贏得了世界同行一致的讚譽。改革開放促使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的步伐加快,在今後的一段時期內,國內對水泥的需求仍會保持以較快的速度增長。

  水泥裝備實現了從“引進來”向“走出去”大跨越

  水泥質量的提高、生產規模的增長得益於水泥裝備的技術進步。改革開放30年,我國的水泥技術裝備產業發展突飛猛進。水泥裝備技術的發展經曆了研究開發、引進關鍵技術和消化吸收階段,現已進入自主創新並擁有國際先進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時代。

  我國第一條新型幹法生產線是在改革開放初期著手進行籌劃、最終選定從日本成套引進的4000t/d生產線,於1984年在冀東建成投產。在這個時期購買國外成套設備建設的新型幹法生產線還有寧國、珠江、柳州、新疆、雲浮、順昌等水泥廠。這些生產線的引進、建設和投產為以後我國新型幹法水泥的設計、施工和生產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在研究開發的基礎上,通過消化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1996年我國建成第一條日產4000噸新型幹法水泥國產化示範線——冀東二線,為此冀東水泥廠被譽為中國新型幹法水泥工業的搖籃。

  自主創新和技術開發,是水泥基本建設“低投資、國產化”的基礎,也是技術結構調整的保障。水泥工藝和裝備的技術進步,使水泥項目投資大大降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建設一條日產4000噸生產線需投資15億元,現隻需投資4億元;原來建設一條日產2000噸生產線需投資7億元,現隻需投資2億元。與此同時,新型幹法生產線的建設期成倍縮減並實現了當年投產當年達標。生產運行中,新型幹法替代立窯等落後工藝不僅促進了節能和環保,還使得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步上升。從上世紀末,國際原油價格的快速上漲使國內外能源價格普遍上升,我國水泥行業的科技工人員和員工通過創新和技術改造,消化了能源等上遊產業價格上漲因素的影響,十多年來保持了水泥價格的穩定,為國家經濟持續、快速的發展付出了極大的奉獻。

  經過不斷的研究開發和自主創新,到本世紀,以中國中材集團公司為主體的水泥技術裝備製造業已經走出國門,出口到亞洲、非洲和歐美發達地區。出口到阿聯酋的10000t/d水泥生產線和沙特阿拉伯的多條5000t/d水泥生產線項目,標誌著我國水泥裝備集成能力的實力日趨壯大,水泥裝備製造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現在世界上已經建成的10000t/d級生產線有8條,其中有5條是中材集團公司研發、設計、製造和施工建設的。

  改革開放為我國企業注入了活力,也帶來了大量商機,使製造業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明顯提高。據統計,中國製造業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從30年前的不足2%提高到目前的9%以上。而水泥裝備製造所取得的成績更是令人讚歎,在國際市場從零開始做起,以中材集團為首的水泥裝備製造和工程設計施工企業通過與歐美跨國集團的同台競爭,目前在國際市場占有率已達到35%以上。他們擁有全部的自有核心技術,從而在創新
能力與創新成果上形成了強有力的國際競爭力,在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的“走出去”發展戰略指導下,率先完成了從“引進來”向“走出去”的轉變。

  改革開放是企業發展、行業興旺最重要的推動力

  改革開放前,水泥企業也和全國一樣都是公有製企業。大中型水泥企業均為國有企業,按照國家計劃進行生產經營;小型企業多數是集體所有製企業,根據地區經濟的發展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門計劃管理。20世紀70年代,作為試點,中央直屬的大中型水泥廠陸續下放地方管理,水泥行業成為國家經濟體製改革中首先推出的競爭性行業之一,1992年11月水泥價格放開,企業走向市場。隨著後來計劃經濟“部門管理”體係的打破,水泥企業一步步地從計劃指標執行者變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進行獨立核算的經濟主體。

  通過現代企業製度的推行、國有企業公司化改造和改製,支持非公有製企業發展以及吸引外商獨資、合資投資建設新型幹法生產線,水泥工業的所有製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形成了公有製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三分天下”的基本格局(見表1,其中股份合作和聯營企業、有限責任公司、股份製公司多為混合所有製)。

  改革的深化、體(ti) 製的優(you) 化加上市場化的經營運作從(cong) 多個(ge) 層麵推動了企業(ye) 的發展,促進了水泥產(chan) 業(ye) 結構的調整。

  首先,競爭(zheng) 機製的引入調動了企業(ye) 生產(chan) 、營銷和技術改造的積極性,管理體(ti) 製的改革又為(wei) 生產(chan) 率的提高創造了條件。生產(chan) 力再次獲得解放,水泥產(chan) 量快速增長,從(cong)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告別了計劃經濟延續下來的水泥短缺時代,我國水泥市場由傳(chuan) 統的賣方市場轉變為(wei) 買(mai) 方市場。

  第二,以“業(ye) 主負責製”的投資體(ti) 製改革和水泥設計、設備製造和建設安裝企業(ye) 的市場化大大促進了水泥工業(ye) 的技術創新和設備製造業(ye) 的發展,隨著研究成果的轉化、設計方案的優(you) 化、裝備國產(chan) 化率的上升和安裝調試水平的提高,使新型幹法生產(chan) 線建設成本下降了70%以上,一度難以逾越的新型幹法水泥生產(chan) 線投資成本過高的瓶頸問題迎刃而解。

  第三,在企業(ye) 經濟效益顯著改善的同時,資本市場的建立和融資渠道多元化為(wei) 企業(ye) 做大做強創造了條件。加上改革開放後外資和民營資本進入水泥行業(ye) ,解決(jue) 了長期以來困擾新型幹法水泥發展的資金不足問題。

  第四,水泥行業(ye) 全方位的對外開放,使我們(men) 學到了發達國家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管理和先進的經營理念。這些先進的技術、管理和理念與(yu) 我們(men) 水泥企業(ye) 的具體(ti) 情況相結合,造就了諸如海螺、冀東(dong) 、中材國際、中聯、華新等一批具有現代化水平的大型水泥集團,水泥工業(ye) 擺脫了由於(yu) 立窯企業(ye) 遍地叢(cong) 生致使產(chan) 業(ye) 集中度下降的狀態,在總產(chan) 量提高20倍的前提下,保持了集中度較大幅度的增長。

  因此,改革開放解決(jue) 了發展新型幹法水泥所需的資金、技術和企業(ye) 管理等問題,對加速我國新型幹法水泥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為(wei) 我國水泥技術結構和組織結構的調整奠定了基礎。改革開放不僅(jin) 把水泥企業(ye) 推向了市場,而且為(wei) 企業(ye) 在市場經濟的大海中學會(hui) 遊泳營造了必要和充分的條件,企業(ye) 通過技術、管理和發展理念的創新使其潛能得到充分的釋放和發揮,促進了全行業(ye) 的繁榮興(xing) 旺。

  科學發展觀引領水泥工業(ye) 實現又好又快

  用新型幹法替代立窯等落後的水泥生產(chan) 工藝,其意義(yi) 絕不止於(yu) 技術裝備的更新換代,更為(wei) 深遠的是為(wei) 水泥工業(ye) 科學發展邁出重要一步。由於(yu) 長期以來,經濟建設對水泥的強烈需求和發展水泥資金的極度短缺,使我國發展了一大批立窯水泥企業(ye) ,並曾長期成為(wei) 我國水泥行業(ye) 的主體(ti) 。這種投資少、建設周期快但工藝落後的生產(chan) 方式在滿足經濟發展對水泥數量的需求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留下了嚴(yan) 重的後遺症,高汙染和高能耗成為(wei) 妨礙我國水泥工業(ye) 可持續發展的兩(liang) 個(ge) 頑疾。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十六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hui) 主義(yi) 和諧社會(hui) 的戰略思想,用新的發展思路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這為(wei) 水泥行業(ye) 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市場化和政府指導的協同作用下,從(cong) 2003年開始立窯的發展從(cong) 根本上受到了遏製,立窯水泥產(chan) 量從(cong) 此由上升轉為(wei) 下降。從(cong) 此,淘汰立窯等落後生產(chan) 工藝的力度日趨加大,在“十一五”期間預期淘汰水泥落後產(chan) 能25000萬(wan) 噸。此外,國家環保的要求和市場競爭(zheng) 的壓力也使企業(ye) 不斷地在節能減排上增加投入、加強管理,以求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

  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第十一個(ge) 五年規劃綱要》製定了單位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能源消耗下降20%和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的約束性指標;國家《水泥工業(ye) 發展專(zhuan) 項規劃》提出水泥工業(ye) 要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技術進步和環境保護、堅持資源保護和綜合利用、堅持結構調整和淘汰落後、堅持合理布局統籌發展的基本原則和“到2010年,新型幹法水泥比例達到70%以上,新型幹法水泥技術裝備、能耗、環保和資源利用效率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指導水泥工業(ye) 的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

  “十一五”以來,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水泥工業(ye) 節能減排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單位水泥產(chan) 品能耗和萬(wan) 元增加值綜合能耗都有了明顯的下降。2006年、2007年

噸水泥綜合能耗先後達到120和115千克標準煤的水平,同比分別下降5.24%和4.01%。 

  水泥綜合能耗的下降首先是結構調整的成果,用新型幹法替代立窯等落後的水泥生產工藝,可使單位產品能耗大為降低。如表2所示,

  新型幹法噸熟料熱耗比其它窯型小的多,用新型幹法替代立窯、濕法窯、幹法中空窯,可分別節省28%、45%、53%左右的燒成煤耗。第二,目前與(yu) 新型幹法生產(chan) 線配套建設的純低溫餘(yu) 熱發電係統,利用水泥窯餘(yu) 熱基本上可以滿足生產(chan) 線用電量的三分之一,從(cong) 而也使總能耗有較大幅度的下降。2006年新型幹法熟料產(chan) 量占水泥熟料總產(chan) 量的46.01%,比2005年提高6.52個(ge) 百分點,與(yu) 此相應的水泥萬(wan) 元增加值綜合能耗12.77噸標準煤,比2005年下降9.25%。2007年新型幹法熟料比例又提高了5個(ge) 百分點,相應的水泥萬(wan) 元增加值綜合能耗11.76噸標準煤,比2006年又下降了7.90%(見表3)。此外,企業(ye) 對生產(chan) 線工藝和設備的技術改造在節能降耗中也發揮很大的作用。

  水泥行業(ye) 的環境友好與(yu) 資源節約並進,在節能取得快速進展的同時,環境保護成績斐然。隨著新型幹法成為(wei) 水泥工業(ye) 的主體(ti) ,汙染環境的狀況有了根本性的轉變。淘汰落後生產(chan) 工藝和新型幹法純低溫餘(yu) 熱發電的推廣使水泥生產(chan) 中粉塵和廢

氣汙染明顯降低(見表4)。

  尤其是單位水泥產(chan) 品汙染物排放量大幅度地下降,2006年全國噸水泥排放煙粉塵平均水平比2005年下降21.0%,比2000年下降45.5%,噸水泥熟料排放二氧化硫平均水平分別下降17%和46%。

  當前,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hui) 的要求,水泥行業(ye) 淘汰落後產(chan) 能和戰略重組正在積極推進。以利用水泥窯進行純低溫餘(yu) 熱發電為(wei) 主的節能技術正在行業(ye) 中推廣應用,水泥工業(ye) 利用工業(ye) 廢渣位居各工業(ye) 部門前列,在使用劣質煤和低品位石灰石原料以及用回轉窯焚燒垃圾並替代部分原燃材料技術等方麵,也都取得顯著成果,這將有助於(yu) 發展循環經濟,推進水泥工業(ye) 乃至全社會(hui) 的可持續發展。可以期待,水泥工業(ye) 在為(wei) 經濟建設和社會(hui) 發展創造財富的同時,成長為(wei) 無公害的工業(ye) 、治理公害的工業(ye) ,實現又好又快地發展、科學地發展,在舉(ju) 國奪取建設小康社會(hui) 全麵勝利的奮鬥中做出新的貢獻。

(來源: 西部水泥網)

責任編輯:manager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