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專家:中國地方政府難掀新一輪“4萬億”
更新日期:2012-8-30 來源:聯合早報
最近,中國大陸的各種媒體(ti) 紛紛報道中國的地方政府在50天內(nei) 宣布了7萬(wan) 億(yi) 元的投資規模。初看起來這個(ge) 數據要超過上次金融危機時期,中國政府推出的4萬(wan) 億(yi) 元(人民幣,下同)規模,這給全世界正在不斷尋找需求市場的各大經濟體(ti) 帶來一種新的希望。但仔細解析此問題,會(hui) 發現,如若從(cong) 此認為(wei) 中國地方政府主導的新一輪投資潮就會(hui) 來臨(lin) 還為(wei) 時過早,中國地方政府難掀新一輪“4萬(wan) 億(yi) ”。
在這一撥公布的中國地方政府的投資額中,包含了7月長沙市推出的8292億(yi) 元,8月廣州市的1984億(yi) 元和貴州省3萬(wan) 億(yi) 元以及重慶市的1.5萬(wan) 億(yi) 元等。當看到地方政府這些數據的時候,似乎感覺到了中國又一輪投資潮的到來,但仔細解析一下情況並非如媒體(ti) 宣稱的那樣。
首先,這些地方政府公布的數據很多是之前就已經規劃的。比如“重慶市政府‘十二五’期間,全市工業(ye) 將累計投入1.5萬(wan) 億(yi) 元”,這在重慶的“十二五”規劃中就有。很多地方政府在“十二五”期間規劃的投資規模本來就很高,2011年隻是在最近再次提出和重申而已,畢竟2011年全社會(hui) 固定資產(chan) 投資高達31萬(wan) 億(yi) 元,在“十二五”規劃的2015年很有可能超過50萬(wan) 億(yi) 元。在這麽(me) 大的一個(ge) 投資規模中,地方政府提出7萬(wan) 億(yi) 元,即使再高也不會(hui) 對整個(ge) 投資規模產(chan) 生很大的影響。換言之,如果將中國31個(ge) 省市區“十二五”期間的投資規模再重申一次,那麽(me) 這個(ge) 數據會(hui) 遠遠超過這7萬(wan) 億(yi) 元。
其次,這次地方政府的投資規模都是樂(le) 觀式的預期。本身而言,中國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十二五”規劃的時候,全社會(hui) 固定投資額和GDP(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增長目標一樣,都是預期性的,而不是像萬(wan) 元GDP能耗那樣是約束性的。這次地方政府提出的投資規模計劃,更多是根據自身項目投資規模的最大值來計算,包含了大量的招商引資的預期規模。一般經驗來看,在地方政府的招商會(hui) 上,簽約額要遠高過實際最終的投資額。
再次,這些地方政府的投資計劃很多沒有明確投資年限。即使拿財力較弱,2011年GDP隻有5700億(yi) 的貴州省而言,其2011年全社會(hui) 固定投資總額也有5000億(yi) 元以上,如果未來五年正常情況下,未來五年的投資額也在4萬(wan) 億(yi) 元以上,未來十年肯定在10萬(wan) 億(yi) 元以上。從(cong) 這個(ge) 時間緯度上來看,3萬(wan) 億(yi) 元就顯得不那麽(me) 突出了。
此外,地方政府的投資規模主要是以社會(hui) 投資為(wei) 主,而非政府主導的投資。未來政府所占投資的比重必然還會(hui) 下降。如果是社會(hui) 投資,尤其是民營資本投資的話,其對投資效率的要求肯定要高過政府主導的投資。那麽(me) 在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實體(ti) 經濟回報不高的情況下,即使貨幣政策再寬鬆,也很難推動追求投資回報的民營資本進行大力投資。在這種局麵下,地方政府想推動社會(hui) 資本大幅增大投資以達到其宣稱的投資規模目標,難度和壓力都不會(hui) 小。
地方投資受到中央調控製約
最後,地方政府的投資要落地還受很多中央政府調控的製約。比如土地指標、大型項目的審批,貨幣提供的寬鬆程度。這些製約會(hui) 讓地方政府很多項目很難落地,比如一些地方提出的高速鐵路計劃,中央政府就采取了凍結的辦法,使得地方政府有投資規模計劃但很難按時落地。再比如,由於(yu) 中央政府擔心中國地方政府的隱形債(zhai) 務問題會(hui) 給整個(ge) 政府財政體(ti) 係帶來風險,因此在這兩(liang) 年加大了對地方政府主導的各種投融資平台的債(zhai) 務清理和規範工作,這減弱了地方政府籌集資金進行大規模投資的能力;再加上由於(yu) 近幾年的房地產(chan) 調控,直接造成了作為(wei) 地方政府主要財源的土地財政收入的減少,更削弱了地方政府主導投資的能力。
由此可見,中國地方政府50天推出的7萬(wan) 億(yi) 元投資規模,很難證明地方政府能夠掀起新一輪投資熱。從(cong) 目前來看,地方政府集中提出一些較高的投資計劃,主要目的是有兩(liang) 個(ge) :一是提高社會(hui) 資本對本地經濟未來發展的預期值,表明本地經濟未來在投資項目的支撐下會(hui) 有較大可持續發展,有利於(yu) 地方政府在新一輪發展周期的招商引資工作的開展。二是一定程度上向中央政府表明當地經濟發展遇到的挑戰,需要得到中央政府更多的支持,同時也通過樂(le) 觀性的預期投資額容納更多的項目,一旦中央政府出台新的刺激政策,立馬有項目可以申報。
當然,此刻中國地方政府50天推出的7萬(wan) 億(yi) 元投資規模,被外界過度解讀的一個(ge) 非常重要的背景就是當前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非常巨大。匯豐(feng) 中國23日公布的8月份匯豐(feng) 製造業(ye) 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為(wei) 47.8,比7月份終值下降了1.5,創下了繼2011年11月(該月PMI終值為(wei) 47.7)以來9個(ge) 月的最低值,並連續10個(ge) 月位於(yu) 50的榮枯線以下,這表明中國經濟當前需求偏弱、供大於(yu) 求的下行壓力仍非常大。如果處理不當,可能衝(chong) 擊中國中央政府年初提出的7.5%的GDP增長指標,為(wei) 此外界都認為(wei) 中國政府很有可能再次采取幾年前麵對金融危機所采取的4萬(wan) 億(yi) 元的經濟刺激政策,於(yu) 是當地方政府公布一些投資規模時就被放大其效應。
總體(ti) 而言,由於(yu) 有了上次4萬(wan) 億(yi) 元刺激的經驗,中央政府在本次經濟下行中不太可能采取大規模的投資計劃。考慮到十八大以及新一屆領導換屆等因素,當前中國經濟出現下行並非一定就是壞事。經濟下行,會(hui) 給十八大報告中關(guan) 於(yu) 改革的論述增加話語權,會(hui) 部分倒逼政策變革。畢竟通過這幾年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規律的認知,決(jue) 策層和整個(ge) 社會(hui) 都會(hui) 希望通過製度紅利來釋放中國更持久的增長動力,這在中國的改革開放史上早有案例。相信在此次經濟下行境況下,中國政府在吸取4萬(wan) 億(yi) 元刺激政策的經驗基礎上,會(hui) 通過製度改革,給市場配置資源更多的空間,給民營經濟更多的成長空間。
有了這個(ge) 基本判斷後,地方政府想單方麵掀起新一輪投資熱潮的可能性不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