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是中國民營企業(ye) 最發達的城市。至2000年,民營經濟在全市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中占85 %左右,在工商業(ye) 中占95%左右。本文以溫州為(wei) 例,分析民營企業(ye) 製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有關(guan) 問題。 一、 民營企業(ye) 的製度創新 (一) 溫州民營企業(ye) 的發展過程 1、以家庭企業(ye) 為(wei) 普遍形式的初始階段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中期,是溫州民營企業(ye) 發展的第一階段。家庭企業(ye) 是這一階段最普遍的組織形式。 由於(yu) 曆史和文化上的種種原因,溫州地區自1950年代以來一直存在自發的民營化現象,盡管不斷地遭受打擊,仍然屢禁不止。改革開放初期,溫州農(nong) 村基礎脆弱的“社隊企業(ye) ”即被異軍(jun) 突起的家庭企業(ye) 所取代。家庭企業(ye) 的工業(ye) 總產(chan) 值在1980年代前期即占到全市農(nong) 村工業(ye) 總產(chan) 值的70%以上。從(cong) 這樣的意義(yi) 上說,溫州體(ti) 製外市場主體(ti) 的形成或者說溫州農(nong) 村改革的民營化,是一步到位實現的。至1985年,全市經工商登記的個(ge) 體(ti) 工商戶即達130437戶。 溫州體(ti) 製外民營化改革基本上是一個(ge) 群眾(zhong) 自發地發動、組織和實施的所謂“誘致性”製度變遷的過程,但地方黨(dang) 委和政府特別是主要領導人以及有關(guan) 部門對群眾(zhong) 自發改革行為(wei) 的大力支持,對這一階段溫州民營企業(ye) 的崛起,無疑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例如,1982年底,溫州市委、市政府召開了表彰個(ge) 體(ti) 經濟重點戶、專(zhuan) 業(ye) 戶的千人代表大會(hui) ;1984年,將1980年代初被錯誤地作為(wei) 經濟領域犯罪分子判刑的人員無罪釋放並予以平反,都起了撥亂(luan) 反正的作用。 2.以“股份合作製”為(wei) 典型形式的過渡階段 自198O年代中期至199O年代前期,溫州民營企業(ye) 的製度創新經曆了以“股份合作製”為(wei) 典型形式的過渡階段。溫州是中國股份合作製企業(ye) 的發祥地。溫州最先使用“股份合作企業(ye) ”名稱,最先以市政府文件的名義(yi) 於(yu) 1987年頒發了《關(guan) 於(yu) 農(nong) 村股份合作企業(ye) 若幹問題的暫行規定》,此後又相繼頒發了7個(ge) 關(guan) 於(yu) 股份合作製企業(ye) 的全市性文件。號稱股份合作的企業(ye) 最早在溫州成為(wei) 最普遍的企業(ye) 組織形式,1986年即發展到fool3家。但溫州不是將股份合作的範圍局限於(yu) 職工普遍且較為(wei) 均衡持股的企業(ye) ,而是將投資者在2人以上的企業(ye) 統統歸入股份合作的名下。這顯然與(yu) 當時溫州麵臨(lin) 的“公有製是不是占主體(ti) ”的意識形態壓力有關(guan) 。1993年前後是溫州股份合作企業(ye) 發展的鼎盛時期,企業(ye) 數將近4萬(wan) 家,工業(ye) 總產(chan) 值占全市的50%以上。 這個(ge) 階段是對作為(wei) 民營化典型形式的溫州模式爭(zheng) 論最多、壓力最大的時期,爭(zheng) 論的焦點就在於(yu) 公有製是本,要是占主體(ti) 。當時地方黨(dang) 委和政府對溫州民營企業(ye) 的支持,集中體(ti) 現在對股份合作製企業(ye) 的支持上。因為(wei) 在溫州,原有的國有、集體(ti) 經濟比重的下降,是一個(ge) 無可奈何的趨勢。例如溫州的國有工業(ye) 總產(chan) 值,1978年就隻占35.7%,遠低於(yu) 全國的比重,1985年下降到隻占19.2%,1993年進一步下降到隻占9.2%。在這種情況下,將兩(liang) 個(ge) 以上投資者組建的企業(ye) 都納入“股份合作”的範疇並將其視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集體(ti) 經濟的組成部分”,既滿足了堅持公有製為(wei) 主體(ti) 的要求,又起到了公開支持民營企業(ye) 主體(ti) 部分的作用。隨著股份合作企業(ye) 本身的發展以及改革形勢的變化,1987年之後,溫州市又相繼以市人民政府或市委、市政府聯合的名義(yi) ,於(yu) 1988年頒發了(關(guan) 於(yu) 私營企業(ye) 和股份合作企業(ye) 若幹問題的通知)、1989年頒發了(關(guan) 於(yu) 股份合作企業(ye) 規範化若幹問題的通知)、1990年頒發了(批轉市體(ti) 改委等五個(ge) 部門“關(guan) 於(yu) 股份合作企業(ye) 規範化若幹政策規定的報告”的通知)、1992年頒發了(關(guan) 於(yu) 大力發展股份合作企業(ye) 的規定)、1993年頒發了(溫州市城鎮集體(ti) 企業(ye) 實行股份合作製改組試行辦法)、1994年頒發了(溫州市股份合作企業(ye) 管理規定)等全市性文件(後來1997年又頒發了(關(guan) 於(yu) 進一步支持引導股份合作製經濟發展的若幹意見)),足見溫州黨(dang) 政領導對股份合作製企業(ye) 的良苦用心。 3、以公司製為(wei) 代表形式的新階段 在溫州的股份合作企業(ye) 中,本來就是以股份(合夥(huo) )製為(wei) 主的企業(ye) 遠多於(yu) 以合作製為(wei) 主的企業(ye) ,在其發展過程中又存在持股結構集中化即偏離合作製而承襲股份製的傾(qing) 向,因此,溫州民營企業(ye) 的“股份合作製”階段基本上是合夥(huo) 與(yu) 股份製並存並向股份製過渡的階段。1990年代以來,隨著公司製條例和公司法的先後出台,公司製企業(ye) 逐步成為(wei) 溫州民營企業(ye) 的代表形式。至2000年,全市公司製企業(ye) 發展到20864家,其中絕大多數為(wei) 有限責任公司且基本上為(wei) 民營企業(ye) 。其中規模較大的200來家公司以資本或品牌為(wei) 紐帶聯合一批中小企業(ye) 組建了企業(ye) 集團,如正泰集團、奧康集團和報喜鳥集團等。 從(cong) 股份合作製企業(ye) 向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責任公司特別是企業(ye) 集團的演變,是溫州民營企業(ye) 在製度結構上從(cong) 非正規製約向正規製約的進一步創新。在股權結構上,絕大多數公司仍然采取集中持股的形式,但在一些規模較大、技術水平較高從(cong) 而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作用日益突出,同時“老板”素質較高的企業(ye) 裏,開始出現了適當分散持股的傾(qing) 向。正泰集團公司和天正集團公司是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正泰和天正最初基本上都隻是現有董事長個(ge) 人的獨資企業(ye) ,但目前集團公司的股東(dong) 人數都增加到l00餘(yu) 人,技術骨幹和管理骨幹持股多的達數百萬(wan) 元甚至上千元。與(yu) 持股結構的變化相適應,這類股東(dong) 相對較多的企業(ye) 基本上建立了股東(dong) 會(hui) 、董事會(hui) 和執行機構互相分離、互相製衡的治理結構,聘請專(zhuan) 業(ye) 經理人員擔任總經理以及聘請非執行獨立董事的現象也開始出現。 (二)民營企業(ye) 製度創新中值得研究的若幹問題 l、關(guan) 於(yu) 家族製 (l)家族製的適應性 在溫州的民營企業(ye) 中,不僅(jin) 對餘(yu) 萬(wan) 個(ge) 體(ti) 工商戶和2000餘(yu) 戶獨資業(ye) 主製私營企業(ye) 完全屬於(yu) 家庭、家族企業(ye) ,而且連2萬(wan) 餘(yu) 家股份合作企業(ye) 以及2萬(wan) 餘(yu) 家公司製企業(ye) ,大都也保留著家庭、家族色彩。這首先與(yu) 溫州民營企業(ye) 的規模大都較小有關(guan) 。對於(yu) 小企業(ye) 來說,管理相對比較簡單,家族製對人力資源排他性的局限性對企業(ye) 的負麵作用影響不大;而家族成員之間天然存在的自我約束、自我犧牲精神,顯然有利於(yu) 增強企業(ye) 的凝聚力和節約企業(ye) 的管理費用。其次,與(yu) 民主、合作和信任的文化條件的缺乏也不無關(guan) 係。在民主精神缺乏的情況下,股東(dong) 會(hui) 按股、董事會(hui) 按人行使表決(jue) 權的決(jue) 策方式,事實上往往難以行得通。在合作、信任更多地局限於(yu) 家庭、家族成員之間的情況下,家族製也往往較之非家族製具有更大的結構上的穩定性。 (2)家族製的局限性 家族企業(ye) 的內(nei) 部關(guan) 係以血緣、親(qin) 情這一天然的人際關(guan) 係為(wei) 依托,靠家庭觀念這一初級的社會(hui) 規範來維係。家族企業(ye) 的封閉性和不規範性,使得這種企業(ye) 對人力資源特別是職業(ye) 經理人員的引進具有排他性。在家族關(guan) 係盤根錯節的條件下,職業(ye) 經理人員即使被引進也難以得心應手地施展才能。這種局限性在人力資源作用突出的大公司特別是在企業(ye) 主要負責人因自然規律需要更換時表現得最為(wei) 明顯。因此,從(cong) 長遠來看,實現家族製的現代化改造,建立正常的權利轉移和傳(chuan) 遞機製,是關(guan) 係到溫州規模較大的民營企業(ye) 能否長期發展的關(guan) 鍵。 2.關(guan) 於(yu) 股份合作製和職工持股製 中國改革以來在溫州最先被普遍采用的股份合作製,是類似於(yu) 國外特別是美、日等國普遍存在的被稱之為(wei) “職工持股計劃”(ESOP)的企業(ye) 組織形式,隻木過股份合作製在股權結構上傾(qing) 向於(yu) 職工股更高的比例。從(cong) 這樣的意義(yi) 上說,股份合作製隻是職工持股製的一種特殊形式。盡管溫州始終沒有對所謂股份合作製企業(ye) 職工持股的比例作出符合要求的規定,但最初畢竟存在一定數量的符合所謂股份合作製或者職工持股製要求的企業(ye) 。後來這部分企業(ye) 基本上都被淘汰,剩下的隻是名為(wei) 股份合作但股權結構高度集中的企業(ye) 形式。從(cong) 溫州數萬(wan) 家企業(ye) 10餘(yu) 年的發展過程來看,嚴(yan) 格意義(yi) 上的所謂“勞動者的勞動聯合和勞動者的資本聯合有機結合”的股份合作製企業(ye) ,或者即使職工持股比例不高但較普遍持股的職工持股製企業(ye) ,在溫州這個(ge) 階段不大有成功的例子。 導致職工持股製度企業(ye) 難以成功的原因在於(yu) ,這種內(nei) 部普遍持股的企業(ye) 難以形成穩定、規範的法人治理結構,而在缺乏規範的法人治理結構的情況下,首先,分散持股容易導致經營權的分散,民主管理的交易成本和決(jue) 策成本也往往較高;其次,在消費傾(qing) 向較強的小股東(dong) 直接影響企業(ye) 分配的情況下,容易導致分配上的短期行為(wei) ;再次,由於(yu) 缺乏能對經營者構成有效約束的治理結構,分散持股也容易出現代理成本和道德風險高昂的問題。 3、關(guan) 於(yu) 公司治理結構 (1)“兩(liang) 權”是否分離 所謂現代企業(ye) 製度的典型特征為(wei) 所有權與(yu) 經營權(控製權)的分離,但兩(liang) 權分離在不同的公司模式裏表現形式不同。在董事會(hui) 純粹隻是會(hui) 議體(ti) 機構、董事長隻是公司對外形象代表的模式裏(如日本公司),隻要總經理為(wei) 非股東(dong) 職業(ye) 經理,即表明經營權已經與(yu) 所有權分離。而在董事會(hui) 大權在握的模式裏(如美國公司),經營權與(yu) 所有權分離的標誌是董事會(hui) 成員基本上不擁有所有權。溫州公司製企業(ye) 的經營權往往集中於(yu) 董事會(hui) 和董事長,類似於(yu) 美國而不同於(yu) 日本,但溫州企業(ye) 的董事會(hui) 成員基本上都是股東(dong) (由於(yu) 多數企業(ye) 股東(dong) 較少,股東(dong) 會(hui) 基本上與(yu) 董事會(hui) 重合),董事長通常都是最大的股東(dong) ,這與(yu) 美國公司的董事會(hui) 主要由非股東(dong) 的獨立董事組成又大相徑庭。因此,不能憑某些企業(ye) 聘請了非股東(dong) 總經理來證明兩(liang) 權分離,更不能以治理結構上有董事會(hui) 與(yu) 股東(dong) 會(hui) 的劃分來證明兩(liang) 權分離。 (2)董事長是否應該兼任總經理 溫州多數公司製企業(ye) 在治理結構上采取“懂事長兼總經理”的形式,人們(men) 對此議論不一。其實,問題不在於(yu) 董事長、總經理是否適宜於(yu) 由一人兼任(這是國際上尚無定論的問題),而在於(yu) 公司的最高決(jue) 策者即“第一把手”是否明確。溫州民營企業(ye) 目前的董事長基本上都是創業(ye) 者,而且大都年齡不大,一般說來,很難找到合適的職業(ye) 經理替代他們(men) 成為(wei) 公司的第一把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把董事長看成隻是董事會(hui) 的召集人和公司對外形象的代表,董事長就隻有在兼任公司總經理情況下才能成為(wei) 經營上的第一把手。如果把董事長看成是美國那類往往兼任CEO即首席執行官的大權在握的董事長,董事長兼不兼總經理似乎無所謂。即使這樣,還是有不少本來由兩(liang) 人分別擔任董事長、總經理的企業(ye) 演變為(wei) 董事長兼任總經理形式。例如溫州最大的民營企業(ye) 正泰公司和德力西公司,本來都采取兩(liang) 兄弟分別擔任董事長、總經理的形式,最終都調整為(wei) 董事長兼任總經理。天正公司的總經理為(wei) 聘請的職業(ye) 經理,後來則采取董事長兼任CEO的形式。 二、 民營企業(ye) 的技術創新 (一)溫州民營企業(ye) 的技術創新過程 1、產(chan) 品創新 溫州民營企業(ye) 的產(chan) 品多以小商品和零配件為(wei) 主,例如皮鞋、服裝、工業(ye) 電器、打火機、眼鏡、製筆、紐扣、拉鏈、徽章和商標標識等。這是溫州民營企業(ye) 根據自身發展的初始條件所作出的最有利於(yu) 參與(yu) 市場競爭(zheng) 的選擇。早期由於(yu) 民營企業(ye) 自身素質的低下以及外部條件的限製和市場秩序的不規範,民營企業(ye) 的產(chan) 品一度存在較為(wei) 普遍的質量問題。隨著市場秩序的逐步規範,以及民營企業(ye) 自身條件的改善和素質的提高,溫州民營企業(ye) 在提高產(chan) 品質量、開發新產(chan) 品特別是創名牌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創新。至2000年底,全市已有500來家民營企業(ye) 通過了ISO9000國際質量體(ti) 係認證。全市僅(jin) 有的4家被評為(wei) 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ye) 均為(wei) 民營企業(ye) 。在全市四個(ge) 浙江名牌、33個(ge) 浙江著名商標以及110個(ge) 溫州知名商標和155個(ge) 溫州名牌產(chan) 品中,絕大部分為(wei) 民營企業(ye) 的產(chan) 品。其中皮鞋行業(ye) 有奧康、康奈、吉爾達、東(dong) 藝等,服裝行業(ye) 有報喜鳥、美特斯邦威、在吉。法派、夏蒙等,工業(ye) 電器行業(ye) 有正泰、德力西、天正等。在2000年全市申報國家級新產(chan) 品的36家企業(ye) 中,有35家為(wei) 民營企業(ye) ,其中32家企業(ye) 的新產(chan) 品擁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在正泰公司的主要產(chan) 品中,90%擁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其N係列工業(ye) 電器部分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2.技術創新 由於(yu) 基礎差,溫州民營企業(ye) 通過分工協作形成區域性規模經營的支柱產(chan) 業(ye) 大都以勞動密集型為(wei) 主,產(chan) 品的技術起點較低。溫州某些產(chan) 品初期的質量普遍不佳,與(yu) 當時的裝備、工藝及其技術水平很低有相當大的關(guan) 係。為(wei) 了加快新技術的研究與(yu) 開發,不少企業(ye) 都建立了技術研究所,全市民營科技機構或科技型企業(ye) 已發展到上千家。正泰公司不僅(jin) 在上海、北京,還在美國矽穀設立了科研機構。至2000年底,全市累計專(zhuan) 利授權公告數達到8335件,其中民營企業(ye) 占90%左右。在研究、開發新技術的同時,溫州民營企業(ye) 普遍引進了先進的裝備和工藝。製鞋業(ye) 是溫州民營企業(ye) 最大的產(chan) 業(ye) ,2000年產(chan) 值為(wei) 280多億(yi) 元。最初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至今基本上都采用了機械化生產(chan) 線。在溫州鞋業(ye) 龍頭企業(ye) 奧康公司裏,從(cong) 意大利和台灣引進的生產(chan) 線即達10餘(yu) 條。有的製鞋企業(ye) 還引進了自動化設備,采用了機器人。服裝業(ye) 是溫州第二大產(chan) 業(ye) ,2000年產(chan) 值為(wei) Z對多億(yi) 元。在溫州西服業(ye) 的報喜鳥、在吉。法派、夏蒙等龍頭企業(ye) 中,普遍采用了國外引進的先進裝備和工藝。如報喜烏(wu) 公司,先後引進意大利的整燙流水線、全自動開袋機和上袖機、仿手工洗邊機、自動省縫機,日本的麵料預縮機和高亮度驗布機,德國的縫製流水線、粘合機、全自動裁床和吊掛係統,以及美國的拉布機和CAD電腦係統,並采用了立體(ti) 裁剪、立體(ti) 整燙和非粘合襯等工藝和技術。報喜鳥、莊吉等公司還引進了意大利的服裝設計師和工藝師。工業(ye) 電器是溫州的第三大產(chan) 業(ye) ,2000年產(chan) 值達130來億(yi) 元。正泰、德力西、天正等溫州工業(ye) 電器的三巨頭都已經部分采用了自動化、半自動化的裝備和技術。 3、市場創新 溫州民營企業(ye) 的市場創新,主要表現為(wei) 市場銷售渠道或者說分銷方式的改變。一是由專(zhuan) 業(ye) 市場為(wei) 主轉變為(wei) 以代理銷售和連鎖專(zhuan) 賣為(wei) 主。在初期的家庭企業(ye) 階段,產(chan) 品銷售主要依托於(yu) 集貿型的專(zhuan) 業(ye) 市場,例如永嘉縣橋頭鎮的紐扣市場、樂(le) 清市柳市鎮的工業(ye) 電器市場。而在以公司製為(wei) 典型形式的階段,規模較大的公司則往往通過經銷商、批發商或代理商銷售,或者采取連鎖專(zhuan) 賣的方式。其中正泰。德力西、天正等工業(ye) 電器企業(ye) 大都采取代理銷售公司的形式。這些企業(ye) 在全國的銷售公司或特約經銷點往往多達上千家。奧康、康奈、吉爾達等鞋業(ye) 公司和報喜鳥、美特斯邦威等則往往采取連鎖專(zhuan) 賣的形式。奧康、康奈的專(zhuan) 賣店都在1000家以上。美特斯邦威公司則以最規範的特許連鎖經營的方式在全國設立了500來個(ge) 門市部。二是由本地專(zhuan) 業(ye) 市場為(wei) 主轉變為(wei) 內(nei) 外市場相結合。至2000年,全市尚有工業(ye) 品專(zhuan) 業(ye) 市場50來個(ge) 。同時,100多萬(wan) 在全國各地經營的溫州商人,在各地創辦了門4個(ge) 專(zhuan) 業(ye) 市場,如吉林溫州批發城、蘭(lan) 州溫州鞋城、烏(wu) 魯木齊新奇廣場、南京興(xing) 隆陶瓷城、合肥邵氏電腦城、廣元溫州服裝城、包頭溫州商貿城和青島溫州商城等。2000年,在外溫州商人的市場營業(ye) 額約1400億(yi) 元,其中溫州產(chan) 品約900億(yi) 元。溫州民營企業(ye) 還為(wei) 主在國外設立了3個(ge) 專(zhuan) 業(ye) 市場,其中巴西的中華商城有38家溫州企業(ye) 、俄羅斯的中國商品批發中心有6家溫州企業(ye) 、阿聯酋的中國商品批發市場有60家溫州企業(ye) 。三是由有形市場為(wei) 主轉變為(wei) 有形和無形市場並舉(ju) ,通過各種形式的互聯網開展電子商務已經初露端倪。例如以紐扣、拉練專(zhuan) 業(ye) 市場著稱的橋頭鎮,已有10餘(yu) 家企業(ye) 通過互聯網開展貿易。 (二)民營企業(ye) 技術創新中值得研究的若幹問題 1、 關(guan) 於(yu) “民族工業(ye) ”問題 這個(ge) 問題主要表現在技術水平相對較高的工業(ye) 電器上。溫州的工業(ye) 電器在國內(nei) 市場的競爭(zheng) 中白手起家,一舉(ju) 成為(wei) 中國最大的基地,其中正泰、德力西等公司成為(wei) 中國數一數二的工業(ye) 電器企業(ye) 。除了自身的努力,與(yu) 國內(nei) 競爭(zheng) 對手都是缺乏競爭(zheng) 力的國有企業(ye) 以及特定的外部機遇不無關(guan) 係。1990年國務院辦公廳針對溫州樂(le) 清偽(wei) 劣產(chan) 品專(zhuan) 門頒發文件,國家7個(ge) 部局工作組進駐打擊,客觀上起了加速溫州工業(ye) 電器優(you) 勝劣汰的作用。近年來的大規模城鄉(xiang) 電網改造,又給了溫州工業(ye) 電器的發展以千載難逢的機會(hui) 。在國內(nei) 競爭(zheng) 中堅持“不做第一就做第二”的正泰、德力西等公司,在繼之而來的全球性競爭(zheng) 中仍然一以貫之,以振興(xing) “民族工業(ye) ”、爭(zheng) 當“中國的西門子”或“中國的ABB”為(wei) 發展目標。當然,正泰等公司並沒有與(yu) 西門子、ABB等公司的自動化設備和燃氣輪機等高科技產(chan) 品競爭(zheng) 。即使這樣,在全球化趨勢不斷增強、國際競爭(zheng) 日益激烈的條件下,很難想象正泰等公司最終能作為(wei) 全球性工業(ye) 電器的巨頭正麵競爭(zheng) 的對手而在國際上獨樹一幟。務實的選擇是摒棄民族情結,參與(yu) 某些全球性大公司的價(jia) 值鏈(哪怕是價(jia) 值鏈的低端技術部門),在合作競爭(zheng) 中使自己立於(yu) 不敗之地。其實,在全球性的意義(yi) 上,並非“隻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恰恰相反,“隻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 2、 於(yu) 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和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的關(guan) 係問題 隻有發揮比較優(you) 勢才能揚長避短,而溫州民營企業(ye) 目前已經形成區域性規模優(you) 勢的產(chan) 業(ye) 基本上都是勞動密集型的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麵對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迅猛發展的態勢,溫州民營企業(ye) 現實的選擇或者是用高新技術或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原有產(chan) 業(ye) ,或者是生產(chan) 某些與(yu)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相關(guan) 的零配件。在溫州民營企業(ye) 產(chan) 業(ye) 選擇的過程中,某些不滿足於(yu) 現狀隻不過選擇了在技術上略高一籌的產(chan) 業(ye) (如汽車、家用電器)的企業(ye) ,基本上都以失敗而告終,更鮮有在高新技術項目的選擇上成功的例子。其實,那些技術上似乎略高一籌的產(chan) 業(ye) ,在核心技術均靠進口的情況下,同樣隻是勞動密集型的產(chan) 業(ye) ,甚至還不如創出名牌的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兩(liang) 難的停論在於(yu) ,遵循比較優(you) 勢原理,我們(men) 目前所能獲得的隻是在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上的成功;而違背比較優(you) 勢原理,我們(men) 就沒有成功可言。對於(yu) 溫州這樣科技基礎薄弱的地區,對於(yu) 溫州這樣條件下的民營企業(ye) ,除了前者別無選擇,哪怕這種選擇隻能是差強人意。 3、 關(guan) 於(yu) 自主開發與(yu) 孵化、引進的關(guan) 係問題 采用自主開發的技術路線、形成原創型的自主知識產(chan) 權當然是最理想的技術創新方式。最典型的如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貝爾實驗室,諾貝爾獎獲得者都出了11位。溫州的正泰集團公司,規模相對較大產(chan) 品係列較寬(100多個(ge) 係列),每年可投入億(yi) 元以上的研發費用,也有可能進行一定程度的自主開發。但對於(yu) 絕大多數規模較小、產(chan) 品係列很窄從(cong) 而缺乏綜合研究開發能力的民營企業(ye) ,采用市場化的引進、合作開發和外部孵化的方式往往更為(wei) 現實。 4、 關(guan) 於(yu) 技術創新與(yu) 企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的關(guan) 係問題 不同企業(ye) 的核心競爭(zheng) 力在生產(chan) 製造能力、研究與(yu) 開發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等方麵的表現是各不相同的。溫州民營企業(ye) 的發展當然離不開新產(chan) 品的研究與(yu) 開發,以及生產(chan) 製造方麵的技術創新,但市場營銷方式的不斷創新始終是克敵製勝的首要法寶。相對於(yu) 科技發達的地區和國家,溫州目前沒有今後也難以在產(chan) 品、技術上達到領先的地步,技術創新的“比較優(you) 勢”首先在市場方麵。溫州報喜鳥。在吉、法派等西服企業(ye) 大有趕超寧波的杉杉、雅戈爾之勢,首先靠的是銷售方式和廣告宣傳(chuan) 上的優(you) 勢。美特斯邦威等在生產(chan) 上采取外包加工方式的企業(ye) 能夠成為(wei) 國內(nei) 的休閑服大王,靠的更是市場營銷方式上的領先。其實,即使是絕對代表高新技術的微軟和思科係統公司,其視窗係統和路由器的走紅,首先靠的是比爾·蓋茨和錢伯斯堪稱經典的市場運作。難怪思科係統公司的CEO錢伯斯認為(wei) ,最好的技術不一定能成功,市場最終還是要打敗技術。 5、 以市場為(wei) 導向、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還是以計劃為(wei) 導向、政府為(wei) 主體(ti) 除了不具備比較優(you) 勢、難以贏利但為(wei) 國家安全或長期發展所必需的技術創新之外,都應以市場為(wei) 導向、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這樣的技術創新隻能是企業(ye) 在自身的基礎上自主選擇的過程,從(cong) 而帶有“路徑依賴”和自然演進的特征。凡由政府直接投資高新技術,或由政府人為(wei) 地製定某種產(chan) 業(ye) 政策強製推行的信息化、網絡化,注定難以成功。當然,政府不僅(jin) 可以而且應該在市場準入、信息共享、技術支援、資金融通和人才開發等方麵為(wei) 民營企業(ye) 的技術創新提供服務。 作者:馬津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