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如何打破“越淘汰越過剩”怪圈?
核心提示:部分行業(ye) 的產(chan) 能過剩問題再次成為(wei) 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熱點。日前,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出台產(chan) 能置換辦法,直指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四大行業(ye) ,旨在通過等量或減量置換控製過剩行業(ye) 產(chan) 能總量。這被認為(wei) 是解決(jue) 這些行業(ye) 多年來產(chan) 能過剩頑疾的新辦法。
部分行業(ye) 的產(chan) 能過剩問題再次成為(wei) 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熱點。日前,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出台產(chan) 能置換辦法,直指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四大行業(ye) ,旨在通過等量或減量置換控製過剩行業(ye) 產(chan) 能總量。這被認為(wei) 是解決(jue) 這些行業(ye) 多年來產(chan) 能過剩頑疾的新辦法。
當前,我國部分行業(ye) 供過於(yu) 求矛盾日益凸顯,傳(chuan) 統製造業(ye) 產(chan) 能普遍過剩,特別是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等高消耗、高排放行業(ye) 尤為(wei) 突出,產(chan) 能利用率均在75%以下,明顯低於(yu) 正常水平。
即便如此,近年來這些行業(ye) 產(chan) 能盲目擴張勢頭依然強勁,新增產(chan) 能速度遠大於(yu) 淘汰產(chan) 能速度,直接加劇了產(chan) 能過剩矛盾。
以鋼鐵行業(ye) 為(wei) 例,公開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2年全國新投產(chan) 煉鋼產(chan) 能約1.25億(yi) 噸。而同期淘汰煉鋼產(chan) 能約3700萬(wan) 噸,新增產(chan) 能近9000萬(wan) 噸。為(wei) 了達到節能減排的要求,企業(ye) 往往在淘汰落後產(chan) 能之後需要上馬更大規模的新項目,造成產(chan) 能“越淘汰越過剩”。
產(chan) 能盲目擴張,不僅(jin) 造成了社會(hui) 資源的嚴(yan) 重浪費,還導致能源、資源消耗大幅增加,汙染物排放增長過快,引發不少地區霧霾頻發等環境問題。
事實上,在2010年國務院印發的《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淘汰落後產(chan) 能工作的通知》中,就已提出產(chan) 能等量或減量置換。但由於(yu) 沒有明確要求和可操作的路徑,各地在執行中標準不一,程序不夠規範,甚至存在多次置換的問題,沒有達到控製產(chan) 能總量、遏製盲目擴張的目的。
根據工信部日前發布的《部分產(chan) 能嚴(yan) 重過剩行業(ye) 產(chan) 能置換實施辦法》,將對鋼鐵(煉鋼、煉鐵)、電解鋁、水泥(熟料)、平板玻璃行業(ye) 項目建設實行產(chan) 能置換,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環境敏感區域,實施減量置換。
對於(yu) 這種行政手段,政府自然下了不少力氣,但是究竟能夠起到多大作用,還很難預測。
因為(wei) 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各地政府出於(yu) GDP和當地就業(ye) 的考慮,往往會(hui) 優(you) 先保護一些大型企業(ye) 的利益,不管其虧(kui) 損與(yu) 否。有專(zhuan) 家認為(wei) ,政府限製產(chan) 能通常以生產(chan) 規模、技術指標為(wei) 標準,這就造成了一些企業(ye) 因為(wei) 規模小而被淘汰出局,一些真正有活力的企業(ye) 遭到排擠,而一些投資較大、成本較高,效率並不一定很高的企業(ye) 從(cong) 中得利。
在河北一些地市,一些地方的煉鋼和采礦企業(ye) 雖然經營困難,但因為(wei) 其規模大,就業(ye) 人數多,GDP貢獻大,被當地政府指定為(wei) “必保”企業(ye) ,在政策、資源等方麵優(you) 先傾(qing) 斜。企業(ye) 負責人也很苦惱,即便想降低產(chan) 能,但也不敢得罪當地政府。
其實,中國的產(chan) 能過剩是長期積累的結果,是經濟管理體(ti) 製形成的一大頑症,其背後是政府職能轉變不夠徹底在作怪。長期以來,政府堅持計劃經濟思維,由政府行政主管部門來配置資源審批資金和項目。這樣就抵觸和淡化了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作用,與(yu) 市場機製背道而馳,這是體(ti) 製上的頑症導致的。由於(yu) 政府官員拍腦袋來決(jue) 策,許多違背市場法則、背離實際情況造成的重複建設和產(chan) 能浪費長久不絕。所以產(chan) 能過剩要在體(ti) 製上找原因,在政府改變職能上下工夫,才能標本兼治。
另外我國壟斷產(chan) 業(ye) 過多也是產(chan) 能過剩的又一個(ge) 誘因。企業(ye) 壟斷是政府壟斷權力、資源帶來的,壟斷不除產(chan) 能過剩就難以根治。因此,應該進一步利用市場的手段解決(jue) 產(chan) 能過剩,讓不適合市場生存的企業(ye) 自動消亡。唯有如此才能推動產(chan) 業(ye) 升級和進步。
歸根結底,解決(jue) “越淘汰越過剩”的頑疾,要依靠政府和市場雙管齊下共同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