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企業治汙不能存有僥幸心理
日前環保部開出史上最大罰單,19家企業(ye) 因脫硫設施存在突出問題,被罰脫硫電價(jia) 款或追繳排汙費合計4.1億(yi) 元。此次脫硫罰單的開出,也給涉及脫硫脫硝的水泥等行業(ye) 起到了殺一儆百的作用,是一種警醒,這些治汙企業(ye) 不要存有僥(jiao) 幸心理。
日前,環保部開出史上最大罰單,19家企業(ye) 因脫硫設施存在突出問題,被罰脫硫電價(jia) 款或追繳排汙費合計4.1億(yi) 元。我國五大電力集團華能、國電、華電、大唐和中電投,都有下屬子公司上榜。另外還有部分鋼鐵、有色和化工企業(ye) 。除了罰款,環保部還要求這些企業(ye) 在30個(ge) 工作日之內(nei) ,編製完成煙氣脫硫設施整改方案,並在今年年底之前完成整改任務,逾期沒有完成的將依法從(cong) 重處罰。7月15日,國家發改委對存在擅自停運發電機組脫硫設施,脫硫設施未能與(yu) 發電機組同步投運,享受脫硫電價(jia) 補貼但脫硫設施不正常運行等違規問題的部分燃煤發電企業(ye) 再次送去了一道罰單。據了解,這道罰單,包括了10家燃煤電企業(ye) ,罰金高達5.19億(yi) 元。
此次,環保部、國家發改委接連開出兩(liang) 大罰單,表明國家在治理汙染方麵的決(jue) 心以及執法力度的大大加強,值得點讚。而且,環保部此次開出史上最大罰單,對象包括五大電力集團等明星央企,足可以看出環境惡化背景中環境治理趨嚴(yan) 的態勢。中商情報網產(chan) 業(ye) 研究院行業(ye) 研究員馬思明認為(wei) ,脫硫罰單是對企業(ye) 汙染物排放的一種懲罰形式,其目的是讓企業(ye) 實現自身經營產(chan) 業(ye) 的清潔發展,罰單本不是目的。對電企的懲罰也對其他產(chan) 業(ye) 敲響了警鍾,如果鋼鐵、水泥、煤化工等汙染物排放嚴(yan) 重的產(chan) 業(ye) 依然維持傳(chuan) 統的粗放式發展方式,未來的經營中也難逃脫罰單的來臨(lin) 。
此次脫硫罰單的開出,也給涉及脫硫脫硝的水泥等行業(ye) 起到了殺一儆百的作用,是一種警醒,這些治汙企業(ye) 不要存有僥(jiao) 幸心理。如遊走在治汙違法邊緣,一旦被查出將麵臨(lin) 沉重的處罰,違法成本增加將會(hui) 進一步約束企業(ye) 的行為(wei) 。
我國以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為(wei) 特征汙染物的區域性大氣環境問題日益突出,2012年全國廢氣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為(wei) 2117.6萬(wan) 噸、2337.8萬(wan) 噸,位居世界第一,煙粉塵排放量為(wei) 1234.3萬(wan) 噸,大氣汙染物排放量巨大,遠超出環境承載能力。而據統計,我國水泥工業(ye) 顆粒物排放占全國排放量的15%~20%,二氧化硫排放占全國排放量的3%~4%。水泥工業(ye) 也是我國繼火電廠、機動車之後的第三大NOx排放源。
在環境惡化的背景下,水泥行業(ye) 排放標準也越加嚴(yan) 格。2013年12月,環境保護部發布了第3次修訂的《水泥工業(ye) 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GB4915-2013),被業(ye) 內(nei) 稱為(wei) “史上最嚴(yan) 標準”。新標準重點提高了顆粒物、NOx的排放控製要求。根據除塵脫硝技術的進步,新標準將顆粒物排放限值由原標準的50mg/m3(水泥窯等熱力設備)、30mg/m3(水泥磨等通風設備)收嚴(yan) 至30mg/m3、20mg/m3;將NOx排放限值由800mg/m3收嚴(yan) 到400mg/m3;新標準增加了氨(NH3)和汞(Hg)控製指標。標準規定在使用氨水、尿素等含氨物質作為(wei) 還原劑去除煙氣中NOx時需執行NH3排放限值。NH3和Hg兩(liang) 項指標的控製強化了臭味擾民和重金屬汙染的防治要求。
隨著排放標準要求逐步加嚴(yan) ,汙染治理技術也一直在發展。根據《水泥工業(ye) “十二五”發展規劃》對節能減排的要求,水泥行業(ye) 應著力減少二氧化碳及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主要汙染物排放;新建生產(chan) 線必須配套建設效率不低於(yu) 60%的煙氣脫硝裝置;嚴(yan) 格控製粉塵排放,推廣減排降噪新技術、新設備。據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表示,國內(nei) 很多除塵設備、脫硝係統等環保設備在技術上是完全過關(guan) 的,而且這些設備國產(chan) 化之後有效降低了成本。因此,在技術層麵,水泥廠的顆粒物、氮氧化物等排放量現在完全有能力達到新的國家標準。但有些地方水泥企業(ye) 除塵、脫硝工作的實施效果並不理想,主要是這些企業(ye) 環保意識不強,社會(hui) 責任缺乏,缺乏自覺性和主觀能動性,也缺乏法規的強製約束力,仍在被動應付減排治汙工作,甚至偷排、漏排超標排放,隻片麵追求短期的賬麵收益,而不考慮長遠的社會(hui) 環境的經濟效益,不願意在環保上投入。
據相關(guan) 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水泥行業(ye) 90%的企業(ye) 能實現脫硫達標,60%的企業(ye) 能滿足顆粒物達標,而僅(jin) 10%的企業(ye) 能滿足脫硝達標。新的排放標準將於(yu) 明年7月1日實施,水泥企業(ye) 應該在新標實施前,提前做好除塵、脫硝等汙染治理工作,同時,加強企業(ye) 自身的社會(hui) 責任感,不要像上述受罰企業(ye) 一樣對治汙存有僥(jiao) 幸心理,環保設備運轉三天打漁兩(liang) 天曬網,更甚者擅自停運環保設備。雖然從(cong) 目前看加裝運行環保設備會(hui) 增加企業(ye) 的生產(chan) 成本,但比起汙染治理以及汙染帶來的健康成本,仍然是小數目,而且,從(cong) 長遠來看是有利於(yu) 國家和企業(ye) 的長遠發展的。
同時,政府部門應該消除地方保護,盡快完善有利於(yu) 水泥行業(ye) 減排的法規體(ti) 係和鼓勵政策,加強監督力度和處罰力度,並有力運用經濟和市場手段,如加大對環保科研、環保機械製造的資金投入、貼息和減免稅費力度,千方百計地把環保機械設備的價(jia) 格降下來,切實減輕諸如鋼鐵、水泥、玻璃等行業(ye) 采購使用環保機械設備的經濟壓力。新的環保法明年1月1日開始實行,其中一條“篡改偽(wei) 造數據需追究法律責任”,這個(ge) 涉及企業(ye) 也涉及第三方的人員,甚至有不作為(wei) 的政府工作人員,這個(ge) 也會(hui) 是某一種威懾,但關(guan) 鍵還要看這些法律能否落到實處。隻有企業(ye) 和政府雙管齊下,對治汙不存有僥(jiao) 幸心理,把法律落到實處,並且持之以恒,環境治理的效果才會(hui) 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