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鋼筋水泥不能吃,怎麽靠消費解決產能過剩

來源:澎湃新聞 發布日期:2015-03-17

在3月14日的第40次中國經濟觀察CEO的季度報告會(hui) 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對2015兩(liang) 會(hui) 政府工作報告進行了解讀。他將中國與(yu) 發達國家比較,解釋為(wei) 何7.0%的目標是合理的。同時指出,要落實這個(ge) 目標,需要糾正對中國經濟認識的三大誤區。

以下是澎湃新聞對林毅夫發言內(nei) 容的摘錄:

7.0%左右的經濟增長是合理的

2015年的目標是在7.0%左右。我個(ge) 人的看法是把增長目標定在7.0%左右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

作為(wei) 一個(ge) 發展中國家,我也常講,我們(men) 實際上還是在大有作為(wei) 的戰略機遇期。因為(wei) 你從(cong) 經濟增長的角度來看,一個(ge) 是投資,一個(ge) 是消費。

對於(yu) 中國來講,即使外部環境不好,但是靠內(nei) 部需求的啟動,包括投資需求跟消費需求的啟動,還有很大的空間。

首先來講投資,因為(wei) 即使現在有很多人說,我們(men) 的產(chan) 業(ye) 過剩,產(chan) 能非常多,但實際上作為(wei) 一個(ge) 中等發達國家,即使現有的產(chan) 業(ye) 產(chan) 能過剩,或者有些產(chan) 業(ye) 比較優(you) 勢會(hui) 被淘汰,但中長期我們(men) 還有很多產(chan) 業(ye) 升級的空間。

也就是總理在工作報告裏麵所講的,我們(men) 現在大部分的產(chan) 業(ye) 是中低端的產(chan) 品,可以向中高端的產(chan) 業(ye) 升級,要升級就要投資,這有很多的機會(hui) 。

再來就是基礎設施,固然這麽(me) 多年做了很多,但城市內(nei) 部的基礎設施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然後是環境,環境要改善大家都同意,但要把所有的工廠都關(guan) 掉,回到1979年的生活,這是不可能接受的。那麽(me) 在發展和生產(chan) 當中解決(jue) 環境的問題,你還是要投資新的設備,用新的生產(chan) 方式。

在城鎮化的進程中,農(nong) 民要進城,要改善住的地方,這些都是好的投資機會(hui) 。還有高的經濟回報。

我們(men) 判斷中國這樣一個(ge) 發展中國家,在麵對整個(ge) 國際經濟下行壓力下,這是我們(men) 作為(wei) 發展中國家跟發達國家最大的不同。

發達國家經濟下行、衰退,從(cong) 2008年到現在六年多了,他走不出去,因為(wei) 他很難找到好的投資機會(hui) 。首先產(chan) 業(ye) 是最前沿的,下一個(ge) 是什麽(me) 很難知道,有的話也隻有一兩(liang) 個(ge) ,很難拉動經濟增長,應該講頂多就把老舊的基礎設施,稍微改善一下。但我們(men) 可以升級的產(chan) 業(ye) 非常多。

環境方麵,發達國家相對較好,城市化已經完成了。所以我們(men) 判斷中國的發展前景的時候,不能簡單拿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方法作為(wei) 參考,因為(wei) 我們(men) 有自己的優(you) 勢條件,應該發揮出來。

第三,不僅(jin) 是有經濟回報率和社會(hui) 回報率高的投資機會(hui) ,我們(men) 還有很多資源,有機會(hui) 就要有資源。

中國跟其他發展中國家比起來,投資的條件相對比較好。首先我們(men) 政府負債(zhai) 占GDP的比重隻有40%多,不到50%。大部分的發展中國家的政府都超過100%,發達國家也是。所以我們(men) 動用積累財政政策的空間比其他發展中國家高得多。

並不是我們(men) 政府積累的負債(zhai) 沒有問題。政府今年用1萬(wan) 億(yi) 的地方政府的債(zhai) 券來置換他現在在銀行裏麵的欠賬,這是一個(ge) 很好的措施,我們(men) 也一直在倡導,這樣的一個(ge) 建議被政府采用了。

這樣政府的可投資資源相對其他國家來講,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相當大的。中國的民間儲(chu) 蓄在全世界是最高的,要投資的話,要進口機器設備,我們(men) 有將近四萬(wan) 億(yi) 的外匯。

這三點就是在判斷中國跟其他發展中國家最大的不同。其他發展中國家麵臨(lin) 著國際周期性下行的時候,應該也有很多好的投資機會(hui) ,但是他經常受限於(yu) 政府財政情況不好,國內(nei) 有錢投資還受限於(yu) 外匯儲(chu) 備不足,因為(wei) 你要進口一些機器設備原材料,我們(men) 這些都是相對可以的。

所以我想把這些條件應用起來,有投資,就會(hui) 創造就業(ye) 機會(hui) 。就業(ye) 機會(hui) 能夠得到保障以後,那麽(me) 消費會(hui) 增長,投資會(hui) 增長。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外部條件相對不好,我相信達到年初所提出的7%左右的增長,還是有可能的,這是合理的部分。

7%目標的必要性

另外我覺得也有必要的部分。首先,這個(ge) 必要的部分就是就業(ye) ,如果說我們(men) 不能保持一個(ge) 中高速7%左右的增長,很可能就業(ye) 就要變成一個(ge) 問題。

2014年的時候就業(ye) 是相當好的,我們(men) 有1320萬(wan) 的就業(ye) 機會(hui) ,比年初的就業(ye) 機會(hui) 還多。

但如果說我們(men) 的經濟增長放慢,低於(yu) 6%的話,大家可以想想看,企業(ye) 的盈利狀況會(hui) 非常不好。

這種情況下,很多企業(ye) 對未來的預期是比較好的,現在即使盈利狀況不好,他還可能把就業(ye) 保留著。如果他對未來的預期不好,他可能就不保留就業(ye) 了,就關(guan) 門了。就會(hui) 出現一些所謂的企業(ye) 倒閉崩盤,然後失業(ye) 增加,這個(ge) 危險總是要關(guan) 心的,總是有可能的。所以必須要有一個(ge) 比較高的增長速度。

第二,同樣的情形,就是金融穩定性問題。如果說企業(ye) 對未來的增長預期不好,那麽(me) 肯定企業(ye) 的經營狀況就會(hui) 更差。這種狀況下,壞賬會(hui) 增加,如果增長的話就會(hui) 影響到金融的安全問題。

第三,我們(men) 十八大的時候提出,到2020年有兩(liang) 個(ge) 翻一番的目標。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要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城鄉(xiang) 居民的收入也要在2010年基礎上翻一番。

我們(men) 知道因為(wei) 前幾年增長得比較快,平均每年增長速度就有7.2%,我們(men) 前幾年都增長得比7.2%高,那就代表著從(cong) 2015年到2020年的增長速度可以比較低,6.6%就可以了。

我們(men) 還有一個(ge) 目標,城鄉(xiang) 居民收入增長要翻一番,有沒有可能說GDP增長6.6%,然後靠再分配調節,使收入增長更快一點。這樣的話,也許6.6%,城鄉(xiang) 居民收入也可以翻一番,理論上是可行的。但會(hui) 出現一個(ge) 問題,現在企業(ye) 的盈利狀況已經很差了,那這種狀況之下,如果說我們(men) 的增長是6.6%,然後靠收入分配往勞動者這邊傾(qing) 斜(當然我們(men) 也希望勞動者的收入增加,這個(ge) 我完全支持),導致的結果是怎麽(me) 樣?企業(ye) 的盈利狀況之差,可能企業(ye) 要關(guan) 閉的,出現金融風險的可能性更大,就會(hui) 跟前麵兩(liang) 個(ge) 目標相抵觸。

所以這種情況下,十八大目標的完成,我覺得比較好的,還是保持一個(ge) 差不多7.1%左右的經濟增長速度,因為(wei) 我們(men) 現在人口增長是0.5%,如果GDP翻一番,6.6%就過了,最後城鄉(xiang) 居民收入的增長,也是經濟增長帶來的。這樣的話可以收入增長翻一番,也有利於(yu) 就業(ye) 的問題,也有利於(yu) 金融穩定性的問題。

實現7%應先解決(jue) 三個(ge) 思路性問題

實現7.0%左右的經濟增長是合理的,但真正要落實起來,我覺得要解決(jue) 幾個(ge) 思路性的問題。因為(wei) 我們(men) 現在有一些思路是不利於(yu) 我們(men) 的經濟增長的,比如說霧霾的問題。

確實霧霾的問題是影響到每個(ge) 人的生活的。但是好像社會(hui) 上有不少人認為(wei) 我們(men) 發展很快,霧霾很嚴(yan) 重,就把霧霾認為(wei) 是因為(wei) 我們(men) 發展快造成的。我想很多人都有這種看法,大家都希望有比較好的環境,那經濟增長慢一點,空氣質量提高,那是好的。但是不是這樣的呢?霧霾確實需要解決(jue) ,但霧霾是不是經濟增長快造成的?

印度1979年的時候人均GDP是227美元,我們(men) 的人均GDP是182美元,印度比我們(men) 高15%。但2014年印度人均GDP是1626美元,我們(men) 是7572美元,它不到我們(men) 的四分之一,就代表過去這36年,印度經濟增長速度比我們(men) 慢。

但我們(men) 現在關(guan) 心的霧霾問題,按照世界健康組織的調查,2012年的時候印度的霧霾問題比我們(men) 還嚴(yan) 重,所以你這樣一對比的話,你馬上就發現並不是我們(men) 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三四個(ge) 百分點,我們(men) 的霧霾就會(hui) 好。仔細分析一下,霧霾確實嚴(yan) 重,我也不喜歡,但霧霾是怎麽(me) 造成的?我想有三點原因:

第一,跟發展階段有關(guan) 。因為(wei) 我們(men) 這種中等發展中國家,都是在製造業(ye) 為(wei) 主的發展階段。我們(men) 知道製造業(ye) 能源使用密度高,排放密度也高,那環境相對於(yu) 農(nong) 業(ye) 社會(hui) ,或者是相對於(yu) 高收入,以服務業(ye) 為(wei) 主的製造業(ye) ,環境問題是比較差的,中國是這樣的。老工業(ye) 化國家,英國、德國、美國,在製造業(ye) 階段的時候環境也差,這是共同的,除非你不要製造業(ye) 階段。

第二,我們(men) 的能源結構是以煤炭為(wei) 主的,跟以天然氣和以石油為(wei) 主來講,煤炭更汙染,因為(wei) 煤炭就是我們(men) 的比較優(you) 勢所在。

第三,跟環境值有關(guan) 。

當然我們(men) 要想解決(jue) 的話,這個(ge) 問題會(hui) 緩解,隻要你還是製造業(ye) ,以煤炭為(wei) 主就沒問題。因為(wei) 煤炭要變成一個(ge) 清潔能源,這是相當緩慢而且代價(jia) 高的過程。

那是不是把經濟放緩霧霾就好一點呢?如果像APEC的時候把工廠掉,還是可以,但如果一直關(guan) 掉的話,我們(men) 就回到1980年代的水平了,那大家也不接受。

所以實際上放緩經濟增長速度,進入到以服務業(ye) 為(wei) 主的高收入階段,那就會(hui) 停留在製造業(ye) 的階段更長,這樣的話,環境汙染受害的時間就越長。

所以我覺得用犧牲速度來解決(jue) 霧霾問題,這是一個(ge) 用意非常好,但並沒有針對問題的本質所提出的方法。這可能導致我們(men) 環境惡化所要忍受的時間更長。

第二,我們(men) 現在有很多產(chan) 能過剩,有一種觀點認為(wei) ,我們(men) 產(chan) 生過剩都是投資造成,所以認為(wei) 應該降低投資,變成以消費拉動經濟的增長。我覺得這個(ge) 看法似是而非,因為(wei) 我們(men) 現在過剩的產(chan) 能是什麽(me) ?

我們(men) 現在過剩產(chan) 能是在鋼筋、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上麵,這些都是建材,都是不能直接吃進去的。並不是說我減少投資,增加消費,吃鋼筋水泥。而且會(hui) 導致什麽(me) 呢?如果說我們(men) 投資降低了,對這些建材的需求就少了,就會(hui) 造成產(chan) 能更過剩。

所以並不是說增加消費,減少投資,解決(jue) 產(chan) 能過剩,這個(ge) 說法不正確。他沒有分析我們(men) 產(chan) 能過剩的地方在哪兒(er) 。如果說在已經過剩的產(chan) 業(ye) ,你再繼續投資,可能會(hui) 造成產(chan) 能過剩更多,這我同意。但如果你去投資我前麵講的那些產(chan) 業(ye) ,產(chan) 業(ye) 升級的部分,或者是我們(men) 基礎設施不足的部分,環境改善的部分,我們(men) 的城市化的部分。那些裏麵我們(men) 並沒有產(chan) 能過剩,那些投資怎麽(me) 會(hui) 導致過剩產(chan) 能呢?這是補我們(men) 的短版,所以觀念上麵要糾正。

實際上我並不是說投資不需要,任何地方不是亂(luan) 投的。投資當然是有效的投資,能夠提高我們(men) 生產(chan) 力水平的,能夠讓我們(men) 經濟進入良性循環的有效投資。如果能夠有效投資的話,就業(ye) 和收入就能夠增長。而且你會(hui) 有更大的剩餘(yu) ,以後還可以繼續投資。這種情況下,投資會(hui) 拉動消費,經濟會(hui) 保持比較高速的增長。

第三個(ge) 似是而非的觀點,政府現在麵臨(lin) 經濟下行的壓力很大,到底該不該采用一些反周期的貨幣政策或者財政政策,該不該降息,該不該降準,來增加信貸的風險,或者該不該用更積極的財政政策,來支持一些項目的投資。

對這個(ge) 觀點也有很多人反對,比如說有一些很嚴(yan) 肅的學者,我很尊敬他們(men) ,他們(men) 做宏觀分析,發現2008年到2012年,我們(men) 的財政政策最多的時候,那段時間政府投資項目的回報率比企業(ye) 的回報率低,所以我們(men) 應該支持企業(ye) 的投資,政府不應該采用更積極的財政政策。我覺得這樣的分析並不完全正確。

第一,你要被問說為(wei) 什麽(me) 2008年和2009年,政府采用積極財政政策?如果企業(ye) 做,政府就不會(hui) 做,因為(wei) 企業(ye) 不願意做,政府才做,這是第一點。

第二,計算基礎設施回報的時候,它的周期可能是三四年,是比較長的。一般企業(ye) 投資的周期比較短,所以你在投資的時候是沒回報的。然後你這種回歸分析都是把它加在一起。基礎設施投資,很多主要是有外部性的。你必須把路修好了,對民營經濟有很多外部性。第一個(ge) ,汽車輪胎的損耗少了,成本低了。然後我把路修好了,排隊和交通擁擠就少了,我就節省了交通時間和成本了。一般在分析裏麵是不包括這個(ge) 的。

第三,即使你把這些都算進去,到最後你發現政府的投資回報率比較低,那你要不要做?如果政府來做回報率低,企業(ye) 來做基礎設施,除了少數幾個(ge) 有壟斷的之外,大部分是長期回報是比較低的。這種情況下企業(ye) 是不會(hui) 去做的。

比如說1980年代、1990年代,世界銀行一直在強調說基礎設施,如果他有回報,那讓企業(ye) 來做就好,政府不要做。

導致的結果,到2000年左右,過去30年,發現隻有一項基礎設施,民營經濟非常積極,就是移動通信。除了移動通信以外的基礎設施,談了30年基本沒人做。

所以你今天到發展中國家去,到處是基礎設施的瓶頸,那就增加了民營經濟的成本,經濟發展就不好。所以政府應該對基礎設施有責任,即使它按照正常的回報可能低一點。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必須政府來做的話,你就要考慮是什麽(me) 時候做,是在整個(ge) 經濟下滑的時候做好,還是現在經濟已經非常熱了,然後政府再去做。如果在經濟很正常,很熱的時候,政府再去做就是火上加油,經濟過熱。所以經濟下滑的時候各種建材的成本比較低,這時來做這些投資活動是最好的。

我是在世界銀行當首席經濟學家,2009年一直在提倡這個(ge) 觀念,當時呼應的人非常少,我很高興(xing) 看到去年十月份,國際貨幣組織新出的《世界經濟展望》裏麵,討論說在經濟下滑的時候,政府來做基礎設施建設最好的時候。我很高興(xing) 這個(ge) 現在在國際上已經開始形成一個(ge) 共識。

我想如果我們(men) 能夠克服這些認識上的誤區,把我們(men) 的有利條件用起來,我相信在2015年實現7.0%左右的經濟增長,完全是有可能的,是合理和必要的,並且很有可能是在7.0%之右,而不是在7.0%之左。

責任編輯:manager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