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長明:對我國“十三五”水泥工業發展方向與目標的思考
2014年5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要用平常心麵對我國即將出現的經濟新常態。同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對新常態進行了係統的闡釋,其中核心要義(yi) 有三點:一是發展速度從(cong) 高速增長轉到中高速增長,年度GDP增長率將保持在7%左右;二是經濟結構將不斷進行優(you) 化升級,行業(ye) 和企業(ye) 將大力推進轉型升級;三是發展動力將從(cong) 要素和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cong) 追求數量轉向追求質量和效益。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水泥工業(ye) 經曆了翻天覆地的高速發展。在當前形勢下,該如何麵對全國經濟的新常態和環境保護的新常態?如何麵對世界水泥行業(ye) 的新發展和國際市場的新格局?本文旨在以上述三點核心意義(yi) 與(yu) 前提,借鑒發達國家水泥工業(ye) 發展的經驗,結合我國水泥行業(ye) 當前具體(ti) 情況,對“十三五”水泥工業(ye) 發展方向與(yu) 目標進行思考,與(yu) 業(ye) 界同行探討。
一、大力淘汰落後水泥產(chan) 能
或許是受過去計劃經濟時代“小車不倒隻管推”的影響,3~4年前我國出現一種說法,認為(wei) 水泥產(chan) 能利用率已降到70%,產(chan) 能過剩達30%,形勢十分嚴(yan) 重。筆者一直認為(wei) ,我國水泥產(chan) 能過剩主要是落後水泥(立窯)的產(chan) 能過剩,隨著水泥落後生產(chan) 方式(立窯)大量地被淘汰,產(chan) 能過剩之勢將緩解。事實表明,得益於(yu) 近年來淘汰落後的成效顯著,2010年落後水泥產(chan) 能占總量25%,2014年已下降到6%,相應地2010年水泥產(chan) 能利用率70.6%,已上升到2014年的75%,這可以作為(wei) 落後水泥產(chan) 能過剩,必須大力淘汰之佐證。
其實,發達國家近80年的曆史經驗早已證明,在水泥生產(chan) 工藝技術處於(yu) 回轉窯或預分解窯的技術條件下,將其產(chan) 能利率維持在70%是一種較理想的狀態。這樣既能激勵競爭(zheng) ,促進技術進步、淘汰落後,又能兼顧生產(chan) 與(yu) 維修的矛盾、平衡勞資雙方的權利,推行全國全員帶薪休假製,增進民生福祉。
現在大家都認為(wei) 錯峰生產(chan) 效果不俗,其實推行錯峰生產(chan) 的先決(jue) 條件是必須產(chan) 能要有相當的“過剩”。產(chan) 能利用率高達80%以上就難以推行錯峰生產(chan) 了。再說,市場經濟本身就是一定程度的過剩經濟,才能實施優(you) 勝劣汰。
所以水泥產(chan) 能利用率70%是常態,是好事,無需擔憂。現今有些北歐高福利國家,為(wei) 了適應擬延長帶薪休假的假期之需,甚至已有將水泥產(chan) 能利用率降到65%為(wei) 適宜的動議。
顯然,我國繼續淘汰落後水泥,堅決(jue) 遏製新增水泥產(chan) 能重複盲目地再建是十分沒必要的,不能放鬆。但在“十三五”期間,平均每年新建世界一流水平的綠色低碳水泥生產(chan) 線約20條,其中包含若幹世界最先進的全智能化水泥廠,總產(chan) 能約5000萬(wan) 噸,用以逐步淘汰替代現有的低效低環保的日產(chan) 熟料2000噸以下的預分解窯生產(chan) 線。淘汰這些相對較落後的產(chan) 能,預計不久將會(hui) 提上議事日程。這樣到2020年,我國水泥工業(ye) 整體(ti) 技術裝備水平和產(chan) 能結構將完成大幅最佳化提升,轉型優(you) 化到嶄新的高度,不僅(jin) 在數量上,更重要的是在質量和效益上都將足以問鼎世界一流。
二、水泥產(chan) 業(ye) 的生產(chan) 集中度要提升
事實證明,行業(ye) 領軍(jun) 型大企業(ye) 絕大多數都有較嚴(yan) 格的自律意識與(yu) 能力,而且能以全行業(ye) 的利益為(wei) 先,將本企業(ye) 的利益孕育融合於(yu) 行業(ye) 利益之中;各區域性這樣的龍頭企業(ye) 在水泥產(chan) 業(ye) 中的生產(chan) 集中度最好能達70%以上。這樣就可以避免惡性競爭(zheng) ,亂(luan) 打價(jia) 格戰;嚴(yan) 格遵守環保法規和汙染物排放標準,確實保護環境;實現節能減排,促進技術進步和創新,淘汰落後;推行以銷定產(chan) ,保證水泥質量,維持合理成本和利潤,對消費者和水泥企業(ye) 雙方都有利。這也是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
2008年我國水泥產(chan) 業(ye) 集中度為(wei) 16%,2014年上升為(wei) 53%,預測2020年可達65%或更高。所以水泥企業(ye) 的大規模兼並重組與(yu) 結構整合,將是我國水泥行業(ye) 在今後3~4年內(nei) 的重頭戲,有賴國家政策的引導和水泥企業(ye) 的改革創新與(yu) 踏實的工作。有些整合重組或可結合混合所有製改革試點一並進行,中國建材集團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
同時,水泥行業(ye) 的主流企業(ye) 和區域性龍頭企業(ye) 都應向其上下遊產(chan) 業(ye) ——砂石骨料和商品混凝土延伸,建成大一統的骨料-水泥-商混的完整產(chan) 業(ye) 鏈。全國許多大型水泥企業(ye) 正在實踐中,目前這條產(chan) 業(ye) 鏈太過散亂(luan) ,亟待整合,更要大幅提升其集中度。看來尚需時日
三、積極參與(yu) 國際競爭(zheng) ,保持適度的市場占有率,著重提升經濟效益
結合“一帶一路”戰略,水泥行業(ye) 繼續踐行“走出去”方針。過去近10年中,我國已向世界60多個(ge) 國家與(yu) 地區提供了近200條現代化水泥生產(chan) 線,總產(chan) 能近3億(yi) 噸,其中大部分是EPC總承包項目,也有一些是與(yu) 著名國際水泥裝備公司合作的項目。最近5年來,有些國內(nei) 大型水泥集團開始向海外直接投資新建並經營水泥廠。通過這些實踐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教訓,應予認真總結。筆者認為(wei) ,最主要的經驗教訓或者有兩(liang) 條:第一,我國從(cong) 初始的“低質低價(jia) ”已經提升到了現今的“優(you) 質中價(jia) ”,在享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約36%)的情況下,今後就應逐步地轉向“優(you) 質優(you) 價(jia) ”,要理直氣壯地獲得我們(men) 應有的經濟效益,要學習(xi) 把握“便宜貨”是永遠無法進入高端市場的國際貿易經營之道。第二,要認真研究分析項目,正確甄別、評價(jia) 、選擇、確定項目。同時采取各種相應措施,盡可能地事先規避風險,減少可能發生的損失。不求項目很多,但求看得準,掌控好,得實效。總之,必須強調經濟效益是第一位的,是最終目標;市場占有率是第二位的,是經營的手段和途徑。我國今後的重點是要營造培育進入世界高端市場的策略和通道。
四、水泥消費達到峰值後的發展趨勢預測
我國的年度水泥消費量從(cong) 1980年的7986萬(wan) 噸,人均0.0809噸,逐年上升到2014年的24.8億(yi) 噸,人均1.82噸,增長迅猛。現已接近25億(yi) 噸左右的峰值,相應的1981~2014年的累計人均水泥消費為(wei) 20.58噸,與(yu) 22噸左右將出現拐點的國際經驗數據相符。據測2015年的水泥需求同比可能還有1.6%的增長,將達25.2億(yi) 噸。其後水泥需求將呈怎樣的發展趨勢,業(ye) 內(nei) 似有兩(liang) 種預計。一種認為(wei) 經曆2~3年的過渡期之後,水泥需求將會(hui) 逐年下降,到2025~2030年間可能將降到現今的一半,即13億(yi) 噸左右。這是按國際上多數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曆史經驗估算的。最近有了另一種預測,認為(wei) 從(cong) 現在開始年度水泥需求量保持在25億(yi) 噸±5%的範圍內(nei) ,可能還會(hui) 有8~10年的較長的平台期。這無疑對水泥行業(ye) 是一個(ge) 利好的預測。不過屆時水泥需求開始向下拐點時,其累計人均消費已高達近40噸了,這似乎超出已有的經驗數據(22噸)太多,或為(wei) 小概率事件。筆者樂(le) 觀地估算認為(wei) ,2015或2016年就可能達到峰值25億(yi) 噸以上,相應的人均累計消費達22.4~24.2噸之間,經曆2~3年的過渡期以後,人均累計28~30噸,估計2018或2019年將出現向下拐點。這是基於(yu) 2015~2019年我國GDP增長保持6.5%~7.0%為(wei) 大概率事件的前提下,大致按端士豪瑞(Holcim)公司的預測模型推算的,僅(jin) 供參考。
五、科技創新,搶占孕育中的第七代水泥生產(chan) 工藝技術的製高點
水泥生產(chan) 工藝技術發展曆史表明,從(cong) 第一代的立窯開始,之後是幹法中空回轉窯、濕法窯、立波爾窯、旋風預熱器窯、直到現今的第六代預分解窯技術,其經曆了40多年的反複實踐與(yu) 改進,已經接近於(yu) 其頂峰,各種新穎更先進更環保的潛在的第七代水泥生產(chan) 技術正在醞釀孕育萌動之中。我國應及早抓住先機。加強前瞻性自主科技研發,爭(zheng) 取搶占第七代的製高點。這是躋身甚至超越世界水泥強國的一個(ge) 契機。因此在把握我國水泥工業(ye) 發展戰略的近期和中長期關(guan) 係、技術力量配置、目標任務大小、難度和進度等諸多方麵宜統籌兼顧,科學協調,通盤部署。趁這次國際水泥工業(ye) 將麵臨(lin) 革新換代之機,我國要力爭(zheng) 提升到與(yu) 世界水泥強國基本上並駕齊驅的水平。
同時,對現有預分解窯生產(chan) 技術的節能減排研發,尤其是低碳技術的開拓,也應抓緊進行。因為(wei) 這些研發工作的成果有些是與(yu) 第七代的研製相輔相成的,或具有打基礎作用的。
六、堅決(jue) 根除環保陋習(xi) ,盡快彌補環保“短板”
我國水泥工業(ye) 最頑固的陋習(xi) 就是肆無忌憚的粉塵汙染。100多年前,自從(cong) 我國出現正規的水泥廠開始,民間素有洋灰(水泥)廠就是“揚”灰廠之稱。直到上世紀末,我國才有少數的所謂花園式水泥廠顯身,但大多數水泥廠仍處於(yu) 揚灰狀態。
近一個(ge) 世紀以來,我國水泥工業(ye) 最初根本沒有環保法規,企業(ye) 可任意排放;後來雖然有了一些汙染物排放標準限值,但從(cong) 來就無人理睬。無視、不遵守環保法規是常態,尤其是粉塵排放更甚。統計資料表明,2000年水泥產(chan) 量5.97億(yi) 噸,排塵809萬(wan) 噸;2013年水泥產(chan) 量24.1億(yi) 噸,排塵386萬(wan) 噸;2014年水泥產(chan) 量24.8億(yi) 噸,排塵預報為(wei) 258萬(wan) 噸。可以看出,雖然絕對排塵量下降了很不少,但2014年的258萬(wan) 噸的數字仍高達國標(GB4915-2013)限值近10倍。2014年,我國熟料產(chan) 量是德國的70倍,噸熟料的粉塵排放量為(wei) 德國的100倍,故水泥工業(ye) 的粉塵排放總量是德國的7000倍。這個(ge) 粉塵排放258萬(wan) 噸的數字使歐美同行們(men) 非常震驚,認為(wei) 這是中國水泥界的莫大恥辱,甚至是犯罪。因為(wei) 在當今我國的技術裝備、資金、人員等具體(ti) 條件下,我國水泥工業(ye) 應該是可以解決(jue) 粉塵排放超標問題的,但是卻因劣根性的陋習(xi) ,似乎人們(men) 並不急於(yu) 想解決(jue) 這一問題,大家都心照不宣地聽之任之。這實質上涉及社會(hui) 公德和企業(ye) 道德問題。現在反過來要把遵守環保法規作為(wei) 起碼的底線,由非常態轉變成常態。看來須徹底的洗心革麵從(cong) 環境道德意識的洗禮著手,堅持鏟除劣根陋習(xi) ,強化法治,樹立環保法規的權威性和震懾力。
最近,對棲霞山和昌江幾家水泥企業(ye) 的處罰給違規企業(ye) 敲響了警鍾,要持之以恒,發揮“鐵腕治汙”的威力,重症須用猛藥,才能徹底鏟除劣根陋習(xi) 。
我國水泥工業(ye) 在環保方麵還有兩(liang) 大“短板”,同樣也是令人難以向國際同行啟齒。其一是,我國水泥工業(ye) 利用廢棄物作為(wei) 替代燃料的替代率僅(jin) 為(wei) 0.15%(發達國家一般為(wei) 30%~90%),實在少得太可憐。其二是,我國至今還沒有一家水泥企業(ye) 向社會(hui) 公眾(zhong) 交出過一份稍微正式一點的年度環境報告。這些與(yu) 上述的粉塵汙染一樣,政府的引導督促、激勵監管、決(jue) 策決(jue) 心似都不夠給力。其深層次的根源可能在於(yu) 人們(men) 極其廣泛又根深蒂固的對環保的漠視與(yu) 麻木,或許是感覺,縱向比較我國已改進了很多很多,但因實在是積重太深,基點差距太懸殊,一定要求很快地趕上國際先進水平,或許有些苛求。但是有些能做的事情,大型水泥企業(ye) 要挺身而出,以身作則發揮示範帶頭作用。例如在收塵和水泥窯燒垃圾替代煤方麵有些大企業(ye) 就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希望在首份年度環境報告上,盡早看到我們(men) 的水泥企業(ye) 中哪一家能抜得頭籌,筆者翹首以待多年,似有感悟:此非不能為(wei) 之,或乃不惜、不願為(wei) 之也。
近年,我國水泥行業(ye) 對現行的被認為(wei) 不夠嚴(yan) 格的標準實施執行實況並不關(guan) 注,疏於(yu) 監測監管。紙上的“標準”和實際排放情況嚴(yan) 重脫節。這種“標準”即使再“嚴(yan) 格”,也隻是放空炮,“紙老虎”或“棉花棒”而已。我們(men) 要把汙染物排放量實實在在地降下來才是硬道理,拿出實效來比什麽(me) 都強!
筆者讚同,實施可行、先進、嚴(yan) 格的排放標準,關(guan) 鍵在於(yu) 要真正地付諸實施,收到實效。建議針對實際情況,統一研究製定近期3年內(nei) 水泥工業(ye) 各種汙染物減排的全盤策略和整套解決(jue) 方案,摒棄那種趕時髦出冷門的對某一單項汙染物搞個(ge) 匆忙“收緊”來炒作“世界第一嚴(yan) 格標準”的做法。因為(wei) 這樣做,對真正地全麵推行環保毫無意義(yi) 。
七、水泥行業(ye) 國際機構中的席位、話語權和影響力
現今,我國在水泥行業(ye) 主要國際機構中的席位為(wei) 零,話語權和影響力幾乎也是空白。這種情況與(yu) 如此一個(ge) 崛起的水泥大國,正向水泥強國邁進的中國來說很不相稱。有些國際機構已表示了歡迎中國參與(yu) 的意願,似乎並未得到我國的響應,可能是我國還忙不過來,無暇顧及吧,還有一個(ge) 更主要的原因是,我國還缺乏一個(ge) 具有足夠數量的合格的國際化人力資源團隊。看來這事現在也應提到議事日程中進行具體(ti) 部署,相信在今後3~5年之內(nei) ,隨著人才隊伍的不斷壯大,這個(ge) 問題是可以迎刃而解的。中國水泥協會(hui) 可以牽頭做好這項工作。
以上思考並不周全,隻是對本人認為(wei) 當前較重要的若幹理念和問題略表拙見,望業(ye) 界人士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