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新常態下的穩增長不是搞行政幹預

來源:人民日報 發布日期:2015-06-02

2015年一季度,我國經濟增速回落到7%。從(cong) 4月份數據來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有鑒於(yu) 此,中央明顯加大了穩增長的力度,除了繼續采用降息、降準等貨幣工具,公共投資的速度也明顯加快。於(yu) 是就有議論認為(wei) ,這是在刺激經濟、搞行政幹預。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新常態下的穩增長不是搞行政幹預,而是旨在去行政化,遵循經濟運行規律,激發市場活力。

政策目標定位不是刺激增量,而是盤活存量。今年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定位不是刺激增量、追求速度,而是盤活存量、追求質量。從(cong) 財政政策看,今年初,財政部下達了1萬(wan) 億(yi) 元地方政府債(zhai) 券置換存量債(zhai) 務額度,這絕非刺激增量之舉(ju) 。2015年到期的地方政府性債(zhai) 務估計為(wei) 4.5萬(wan) 億(yi) ,其中負有償(chang) 還責任的債(zhai) 務在2.8萬(wan) 億(yi) 左右。去年10月,《國務院關(guan) 於(yu) 加強地方政府性債(zhai) 務管理的意見》剝離了融資平台公司為(wei) 地方政府融資功能,但今年地方債(zhai) 額度僅(jin) 有6000億(yi) ,加上1萬(wan) 億(yi) 債(zhai) 務置換和1714億(yi) 的到期地方政府債(zhai) 券續作,覆蓋存量尚有約1萬(wan) 億(yi) 缺口,更談不上依靠地方債(zhai) 擴張進行大規模刺激。從(cong) 信貸方麵看,主要思路也是盤活存量,並未實行大規模的信貸寬鬆。2014年新增人民幣貸款僅(jin) 增長10%,全年固定資產(chan) 投資完成額實際同比也僅(jin) 增長14.7%。

政策操作方式不是“大水漫灌”,而是更注重“定向滴灌”。新常態下的穩增長政策不是以穩增長為(wei) 單中心,而是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相結合。政府沒有單純為(wei) 了追求速度而采取大規模刺激措施,而是更加注重定向調控、優(you) 化結構。從(cong) 貨幣政策看,從(cong) 2014年開始,央行采取定向降準、再貸款、抵押補充貸款(PSL)等方式調節銀行和實體(ti) 經濟流動性,一方麵對衝(chong) 經濟下行壓力,另一方麵為(wei) “三農(nong) ”、中小企業(ye) 等經濟薄弱環節融資提供支持。從(cong) 公共投資看,過去是“鐵公基”為(wei) 主,現在更加注重對產(chan) 業(ye) 升級和技術創新的支持,比如支持“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等符合經濟轉型要求的重點產(chan) 業(ye) 。這種由“大水漫灌”向“定向滴灌”的轉變,體(ti) 現了穩增長和調結構的結合。

融資模式發生兩(liang) 大轉變。一是從(cong) 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轉變。在經濟下行期,依靠銀行進行間接融資的成本居高不下,容易引發係統性金融風險。新常態下的穩增長更注重通過資本市場進行直接融資,借助股權融資降低傳(chuan) 統企業(ye) 資產(chan) 負債(zhai) 率,緩釋金融風險,同時幫助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突破融資瓶頸,推動經濟轉型升級。2014年我國直接融資占比約為(wei) 17%,直接融資比例提升的空間還很大。隨著今年5月以來IPO(首次公開募股)、新三板的蓬勃發展,以及即將推出的股票發行注冊(ce) 製改革,未來將有更多企業(ye) 轉向直接融資。二是從(cong) 政府資本為(wei) 主向政府和社會(hui) 資本合作轉變。新常態下的穩增長更加注重引入社會(hui) 資本,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jue) 定性作用。政府大力倡導推廣PPP模式(公私合作模式),近期已有超過2萬(wan) 億(yi) 的PPP項目開始招標。這將有效彌補政府基建融資的缺口,緩解經濟下行壓力。

投資方向更注重服務業(ye) 。以重化工為(wei) 主的傳(chuan) 統製造業(ye) 發展需要大量要素投入,雖然對GDP的拉動作用十分明顯,但就業(ye) 吸納能力差,資源環境成本高,潛在債(zhai) 務風險大,不符合經濟轉型升級的方向。同時,大部分傳(chuan) 統製造業(ye) 仍存在產(chan) 能過剩問題。新常態下的穩增長更加注重服務業(ye) 的發展,通過開放準入和混合所有製改革等方式激發服務業(ye) 的增長潛力。這不僅(jin) 為(wei) 經濟增長提供了新動力,也為(wei) 就業(ye) 穩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責任編輯:manager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