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模式新動向 發改委打造60個產城融合示範區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許多城市由於(yu) 生產(chan) 、工作和生活區的分離帶來了巨大的交通壓力,推高了生產(chan) 生活成本,為(wei) 了解決(jue) 這些問題,近年來產(chan) 城融合成為(wei) 各個(ge) 城市著力的重要方向。
打造60個(ge) 示範區
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9日發布《關(guan) 於(yu) 開展產(chan) 城融合示範區建設有關(guan) 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指出,為(wei) 進一步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ti) 製機製,推動產(chan) 業(ye) 和城鎮融合發展,加快培育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或增長極,形成功能各異、相互協調補充的區域發展格局,國家發改委擬在全國範圍內(nei) 選擇60個(ge) 左右條件成熟的地區開展產(chan) 城融合示範區建設工作。
產(chan) 城融合示範區是指依托現有產(chan) 業(ye) 園區,在促進產(chan) 業(ye) 集聚、加快產(chan) 業(ye) 發展的同時,順應發展規律,因勢利導,按照產(chan) 城融合發展的理念,加快產(chan) 業(ye) 園區從(cong) 單一的生產(chan) 型園區經濟向綜合型城市經濟轉型,為(wei) 新型城鎮化探索路徑,發揮先行先試和示範帶動作用,經過努力,該區域能夠發展成為(wei) 產(chan) 業(ye) 發展基礎較好、城市服務功能完善、邊界相對明晰的城市綜合功能區。
《通知》要求,示範區應符合以下條件:一是以地級城市(區)為(wei) 主,適當考慮發展基礎較好的縣(市);二是有合規設立的省級以上產(chan) 業(ye) 園區為(wei) 依托,產(chan) 業(ye) 園區和周邊區域發展空間和潛力較大,主導產(chan) 業(ye) 符合生態環保和人口集聚要求,適合推進產(chan) 城融合發展;三是行政區劃明確清晰,與(yu) 現有行政區劃相協調,以依托的產(chan) 業(ye) 園區所在地行政區命名,不出現“新區、新城、產(chan) 業(ye) 園區”等。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yu) 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牛鳳瑞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過去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大多是按照功能區規劃發展,這是城市規劃的一個(ge) 基本方法。但城市過大,功能區過大,就必然會(hui) 帶來交通擁堵以及生產(chan) 生活成本過高等問題。
以廣州為(wei) 例,位於(yu) 廣州東(dong) 南部的廣州開發區和南沙開發區聚集了大量的生產(chan) 企業(ye) ,但由於(yu) 缺乏相應的生活配套,在這些企業(ye) 上班的不少人員每天“鍾擺式”地往返於(yu) 市區和開發區。與(yu) 之相似,珠江新城作為(wei) 廣州的CBD,在此上班的大量白領居住在南邊的番禺,形成了相當大的交通壓力。
另一方麵,在新建設的開發區,對新一代的產(chan) 業(ye) 工人尤其是85後、90後來說,他們(men) 對工作之外的生活環境、配套也十分看重,如果開發區沒有相應的生活配套,對這一群體(ti) 而言,吸引力顯然要下降很多。
“現在講產(chan) 城融合更多是從(cong) 新型城鎮化與(yu) 新型工業(ye) 化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實現一個(ge) 良性的互動。”牛鳳瑞說,工業(ye) 化如果沒有城市化作為(wei) 依托,工業(ye) 化要支付更高的成本。反過來說,如果城市化沒有工業(ye) 化的支撐,那麽(me) 城市化就是無源之水。“過去我們(men) 是人為(wei) 地割裂開來。”
對此,《通知》要求,要統籌規劃包括產(chan) 業(ye) 集聚區、人口集聚區、綜合服務區、生態保護區等在內(nei) 的功能分區。統籌推進城鄉(xiang) 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實現產(chan) 業(ye) 發展、城市建設和人口集聚相互促進、融合發展。合理布局教育、醫療、文化、旅遊、體(ti) 育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住居、商業(ye) 、娛樂(le) 、休閑等設施,提升宜居宜業(ye) 水平。
《通知》指出,推進產(chan) 城融合示範區建設,有利於(yu) 協同推進城鎮產(chan) 業(ye) 發展、人口集聚和功能完善,促進資源優(you) 化配置和節約集約利用;有利於(yu) 探索產(chan) 業(ye) 和城鎮融合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推動“3個(ge) 1億(yi) 人”的就近城鎮化;有利於(yu) 形成功能各異、協調互補的區域發展格局,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利於(yu) 深化開發開放和體(ti) 製機製創新,打造“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的新平台。
功能區劃分之辨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許多城市由於(yu) 過於(yu) 強調功能區的劃分,從(cong) 而帶來了巨大的交通壓力和生活成本的提高,這也引起了不少人的關(guan) 注。
廣州市某經濟發展部門一位官員告訴《第一財經日報》,過去我國城市發展中,太強調功能的劃分,由此帶來了生產(chan) 和生活、工作和居住區的完全割裂,造成了很多成本的增加,現在國家就更注重要把生產(chan) 和生活有機地融合起來。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yu) 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此前曾對本報表示,大中小城市應當有不同的規劃理念。例如,小城市的話搞“前店後廠”模式就可以,中等城市就應該搞功能分區,而大城市的話不能搞功能分區,太大的功能區會(hui) 帶來生活的不便。
不過,牛鳳瑞認為(wei) ,盡管功能區劃分存在著不少弊端,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功能區劃分。“它是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ge) 必然現象。如果我們(men) 的功能區都是綜合性的,那也會(hui) 帶來一些其他問題,比如如果將工業(ye) 區和生活區完全混合起來,也會(hui) 產(chan) 生一些互相幹擾的問題。”
“這裏麵沒有對和錯的問題,而是一個(ge) 合理度的把握、具體(ti) 問題具體(ti) 分析。”牛鳳瑞說,類似CBD是金融產(chan) 業(ye) 和高新產(chan) 業(ye) 聚集的地方,隻有聚集,才能產(chan) 生更大的效應。在CBD工作的很多白領都希望居住在工作地附近,但從(cong) 社會(hui) 學的角度來說,現在大多家庭夫妻倆(lia) 都是雙職工家庭,很少有兩(liang) 個(ge) 人都在同一個(ge) 區域,因此很難做到工作地和居住地完全融合。
牛鳳瑞說,過去的專(zhuan) 業(ye) 功能區可能隻有幾平方公裏,而現在很多地方的功能區動不動就是幾十甚至上百平方公裏,相當於(yu) 一個(ge) 中等城市了。“所以這裏麵就存在一個(ge) 空間尺度的把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