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龍:水泥工業應轉向低碳集約智慧化

來源:數字水泥網 發布日期:2015-11-10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wei) 有源頭活水來。隻有通過科技創新,才能實現中國水泥工業(ye) 的成功轉型與(yu) 發展。”近日,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德龍在第14屆國際水泥化學大會(hui) 上表示。

過去30年間,中國水泥產(chan) 業(ye) 迅速發展,已占據全球產(chan) 量的50%。徐德龍認為(wei) ,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其實就是水泥和鋼材產(chan) 業(ye) 發展的內(nei) 驅力。盡管如此,中國的水泥產(chan) 業(ye) 目前仍麵臨(lin) 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與(yu) 挑戰。

一是環境壓力。在二氧化碳排放上,中國的水泥工業(ye) 在各產(chan) 業(ye) 中位居第二。同時,每年因生產(chan) 水泥導致的能源消耗占據了中國所有能耗的7%,且大多數水泥工業(ye) 未能達到我國在2013年公布的新環保標準。二是產(chan) 能過剩造成水泥產(chan) 業(ye) 開工率隻有75%,與(yu) 國際上認可的85%的開工率相比有很大差距。三是中國水泥企業(ye) 的盈利能力、生存能力受到嚴(yan) 重威脅,發展前景和方向不清楚,盈利率也在下降。

“壓力就是動力。這些問題決(jue) 定了中國水泥工業(ye) 轉型的方向,也是需要重點破解的難題。”徐德龍說。

他所提到的轉型方向,就是要使中國水泥工業(ye) 做到環境更友好,過程更低碳,產(chan) 業(ye) 更循環和集約,行業(ye) 更智慧。

徐德龍認為(wei) ,要依靠科技創新逐步達到水泥工業(ye) 轉型發展的目標。例如,推廣利用熟料餘(yu) 熱發電的超低溫餘(yu) 熱發電技術、電廠爐內(nei) 精準脫硫生產(chan) 高性能粉煤灰的生產(chan) 技術、城市建築垃圾的綜合回收利用技術等。

而要定量描述轉型水平,就需要有相關(guan) 指標如水泥產(chan) 品的低碳度、綠色度、循環度、智慧度等對其進行評測或描述。

近年來,中國單位水泥產(chan) 品的低碳度逐年提高。這主要得益於(yu) 3個(ge) 方麵:一是煆燒工藝大幅進步,二是工業(ye) 廢棄物資源化水平提高,三是裝備水平進步。由於(yu) 工業(ye) 廢棄物資源化以及減排、過程節能等技術的應用,水泥的綠色度也在逐年提高。與(yu) 其他建築材料相比,水泥的循環度也很高。尤其是礦粉作為(wei) 活性組分的廣泛應用,使水泥的循環度在2007年後飛速增長。

“但我們(men) 也應正視水泥企業(ye) 之間在智慧度方麵存在的巨大差距。同時,與(yu) 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們(men) 在裝備、理念和人員素質方麵都有待提高。”徐德龍說。

“我們(men) 應由主要依賴投資和資源的模式轉向創新驅動發展,即通過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轉變水泥工業(ye) 的發展模式,將東(dong) 方的整體(ti) 論和西方的還原論相結合,重新認識什麽(me) 是膠凝材料、什麽(me) 是水泥工業(ye) ,以水泥工業(ye) 和相關(guan) 工業(ye) 的循環和集約發展作為(wei) 轉型發展的關(guan) 鍵。同時,以混凝土作為(wei) 終端產(chan) 品,延長水泥工業(ye) 產(chan) 業(ye) 鏈,構建新型混凝土建造工程服務業(ye) ,並且加速水泥工業(ye) 與(yu) 信息化技術的深度融合,通過全方位的提升改造,實現智慧化發展。”徐德龍說。

責任編輯:manager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