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轉型的力量
26日,第十屆世界經濟論壇新領軍(jun) 者年會(hui) (2016夏季達沃斯論壇)正式拉開帷幕。這是世界經濟論壇自2007年與(yu) 中國結緣以來的第十個(ge) 年頭。本屆年會(hui) 的主題為(wei) “第四次工業(ye) 革命:轉型的力量”。
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司副司長梁林衝(chong) 表示,中國目前大力倡導的創新驅動發展、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都與(yu) 本屆論壇主題“轉型的力量”十分契合,期待論壇可以探討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方法,為(wei) 中國實現更優(you) 質的經濟增長,為(wei) 世界經濟實現長期健康發展,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建議。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表示,第四次工業(ye) 革命中,中國不僅(jin) 僅(jin) 是產(chan) 業(ye) 革命的承接者,更是產(chan) 業(ye) 革命的引領者,中國將與(yu) 各國一起前行。
包容式發展
白明表示,我們(men) 現在所經曆的變革,與(yu) 之前的工業(ye) 革命都不一樣。它不僅(jin) 是工業(ye) 產(chan) 業(ye) 的革命,更涉及了營銷模式、消費方式、農(nong) 業(ye) 等方麵,幾乎沒有哪個(ge) 行業(ye) 會(hui) 被落下。
世界經濟論壇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表示,與(yu) 前幾次不同,這一次工業(ye) 革命將不再圍繞蒸汽機、電力或電腦這樣單一的有創新潛力的技術進行,而是與(yu) 一係列技術都有關(guan) 。這些技術包括生命科學、感應器、材料科學和納米技術等。
在這樣的環境下,企業(ye) 間的競爭(zheng) 將主要依靠創新,而不是低成本,快速創新的能力將成為(wei) 企業(ye) 的一個(ge) 核心競爭(zheng) 力。
目前,各國都在製定應對第四次工業(ye) 革命的戰略,德國有“工業(ye) 4.0”,中國有“中國製造2025”,美國、日本也都有相應的戰略。第四次工業(ye) 革命將大大改變世界的經濟結構,轉變世界的發展方式,對各國的經濟都會(hui) 產(chan) 生深遠的影響。
對於(yu) 在第四次工業(ye) 革命中,需要製定哪些規則、價(jia) 值觀和治理架構,才能使人類在全新的工業(ye) 時代實現繁榮發展的問題,白明認為(wei) 未來的規則應該是開放式、包容式發展,不應該是排他性的。
白明說:“第四次工業(ye) 革命不是孤立的,因為(wei) 各國的經濟優(you) 勢是不同的,這就要求各國的發展戰略要能夠實現對接。如果能對接起來,那麽(me) 雙方的優(you) 勢就能夠實現互補。目前,中國在積極同德、法、英等國家對接。各國應該平等相待、合作共贏,使各國的優(you) 勢都能夠得到發揮。”
實現優(you) 質增長
中國經濟是夏季達沃斯論壇熱點問題中的熱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中國經濟如何找到轉型升級的最優(you) 路徑,實現更優(you) 質的增長,是論壇焦點之一。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目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稍慢,但今天中國經濟仍然是全球大概三分之一新的增量來源國,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nei) ,這個(ge) 格局不會(hui) 改變。他認為(wei) ,想要實現中國經濟的優(you) 質增長,要繼續進行調整和改革。
李稻葵稱,當前,中國政府把“去產(chan) 能”作為(wei) 一個(ge) 重要的工作目標,把GDP作為(wei) “主時鍾”的同時,“去產(chan) 能”成為(wei) “輔時鍾”,也是衡量地方政府工作的輔助KPI(關(guan) 鍵績效指標)。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黃益平表示,“去產(chan) 能”去除僵屍企業(ye) ,是現在中國經濟追求的目標。“去產(chan) 能”可以實現資源優(you) 化利用,有助於(yu) 地區的可持續增長,“提高中國經濟中長期增長,這是中國經濟結構改革的一個(ge) 終極目的。”
隨著削減煤炭、鋼鐵等行業(ye) 的過剩產(chan) 能,中國越來越多地依賴於(yu) 消費和創新領域拉動經濟。“十三五規劃”和《中國製造2025》都提出要加快新增長引擎的轉變,培養(yang) 10個(ge) 具有全球競爭(zheng) 力的重點行業(ye) ,包括數控機床和機器人、先進軌道交通設備以及醫療器械。
此外,中國企業(ye) 確實開始了消費領域的轉型升級。
如意集團新聞發言人李雲(yun) 鵬表示,今年3月,如意集團收購總部位於(yu) 巴黎的時裝品牌SMCP SAS的控股權。談到收購海外品牌的原因,李雲(yun) 鵬表示:“品牌產(chan) 品方麵,我們(men) 可以獲得40%的利潤,如果隻做代工製造,利潤隻有10%。我們(men) 的目標是到2022年實現人民幣收入1000億(yi) 元,其中60%-70%的收入來自海外品牌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