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報告: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或為6%

來源:經濟參考報 發布日期:2017-02-28

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和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工業(ye) 經濟研究所27日聯合發布的《中國工業(ye) 經濟運行分析年度報告(2016-2017)》指出,模型預測結果顯示,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增速為(wei) 6%的概率很大。在當前形勢下,要實質性推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提高工業(ye) 生產(chan) 要素質量和創新工業(ye) 生產(chan) 要素資源配置機製,推動工業(ye) 增長方式從(cong) 勞動力和物質要素總量投入驅動主導轉向知識和技能等創新要素驅動主導。處理好實體(ti) 經濟與(yu) 虛擬經濟的關(guan) 係、振興(xing) 實體(ti) 經濟、遏製“脫實向虛”趨勢是推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一項主要任務。

報告稱,2016年,中國工業(ye) 經濟呈現趨穩高端邁進發展態勢。製造業(ye) 呈現平穩發展態勢,工業(ye) 出口和PPI增速實現正增長,工業(ye) 企業(ye) 利潤延續了增長態勢,工業(ye) 投資增速回落但結構優(you) 化。與(yu) 此同時,經濟運行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需要特別關(guan) 注國內(nei) 投資與(yu) 國外投資失衡,國有投資與(yu) 民間投資的失衡,實體(ti) 經濟與(yu) 虛擬經濟的失衡,以及“回款難”等問題。

報告提出,以農(nong) 業(ye) ,工業(ye) ,建築業(ye) ,批發和零售業(ye) ,交通運輸倉(cang) 儲(chu) 和郵政業(ye) ,住宿和餐飲業(ye) 的生產(chan) 總值作為(wei) 實體(ti) 經濟寬口徑計算,中國實體(ti) 經濟規模占GDP比重從(cong) 2011年71.5%下降到 2015年的66.1%,而同期貨幣供應量(M2)和GDP的比值,從(cong) 1.74倍上升到了2.03倍。這種“脫實入虛”的失衡趨勢如果得不到有效控製,資產(chan) 泡沫會(hui) 越來越大,最終可能導致金融危機,經濟步入“中等收入陷阱”而停滯不前。問題的關(guan) 鍵在於(yu) 提升實體(ti) 經濟供給質量。


報告提出要“多措並舉(ju) ,提高實體(ti) 經濟供給質量”。一是從(cong) 產(chan) 品層麵完善供給體(ti) 係質量,重塑“工匠精神”,紮實提高產(chan) 品質量;二是從(cong) 企業(ye) 層麵完善供給體(ti) 係質量,處置“僵屍企業(ye) ”、降低實體(ti) 企業(ye) 成本和深化國有企業(ye) 改革,完善企業(ye) 創新發展環境,不斷提高實體(ti) 企業(ye) 的素質和競爭(zheng) 力;三是從(cong) 產(chan) 業(ye) 層麵提高實體(ti) 經濟體(ti) 係供給質量,化解產(chan) 能過剩和積極推進《中國製造2025》,實現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

責任編輯:manager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