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層釋放溫和去杠杆信號 但去杠杆不是去到零

來源:北京商報 發布日期:2017-06-05

自去年初以來,“去杠杆”開始向金融領域延展,隨後“一行三會(hui) ”集體(ti) 出動,推出了一係列“去杠杆”舉(ju) 措。不過,在分析人士看來,“去杠杆”是一把雙刃劍,要把握好力度。如果過度“去杠杆”,也會(hui) 給實體(ti) 經濟帶來“傷(shang) 害”。而在前期疾風驟雨的舉(ju) 措後,監管層也釋放出溫和降杠杆的信號。

“"去杠杆"不是去到零”

6月4日,在2017年清華五道口金融論壇上,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理事長兼院長吳曉靈表示,“去杠杆”是一個(ge) 動詞,而不是完全去掉杠杆,這個(ge) 杠杆不是去到零。

對於(yu) 我國的杠杆率情況,吳曉靈指出,我國的整體(ti) 杠杆率是可控的。她指出,任何一個(ge) 經濟活動沒有杠杆是不可能的,現在關(guan) 注到的中國經濟整體(ti) 杠杆率在全球是中等的、可控的,但是中國杠杆率的結構是不合適的,中國的居民杠杆率最低,政府的杠杆率尚可,而企業(ye) 的杠杆率在全球是最高的,企業(ye) 是生產(chan) 的主力,如果企業(ye) 不能從(cong) 沉重的債(zhai) 務中解脫出來,對於(yu) 提高經濟效率是沒有好處的。

對於(yu) 企業(ye) 杠杆率,吳曉靈指出,在嚴(yan) 厲控製政府債(zhai) 務率上升的同時,努力進行金融的改革,讓企業(ye) 能夠把杠杆率控製在適度的範圍之內(nei) 。

此外,吳曉靈在談及影子銀行時表示,影子銀行的存在某種程度上是我國金融製度並不完善的產(chan) 物,並不能人人喊打,它雖然發展畸形,卻是直接融資的一部分,要看到它在發展直接融資方麵的重要作用,也要看到它的隱患。

“一行三會(hui) ”聯手“去杠杆”

此輪“去杠杆”的思路在2015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上提出,之後,實體(ti) 經濟部門通過地方政府債(zhai) 務置換、債(zhai) 轉股試點、資產(chan) 證券化探索等多種措施,使債(zhai) 務成本有所下降,但杠杆率沒有停止繼續上升的趨勢,債(zhai) 務壓力並沒有充分釋放。

自去年“一行三會(hui) ”集體(ti) 出動推出多項“去杠杆”舉(ju) 措。在貨幣政策上,自去年三季度以來,央行公開市場操作通過“縮短放長”抬升資金成本,進而促使金融機構“去杠杆”。去年8月,央行重啟了14天期和28天期逆回購操作,向市場表明拉長資金期限來降低債(zhai) 市杠杆水平的意圖。

今年一季度開始,央行將商業(ye) 銀行表外理財資產(chan) 增速納入廣義(yi) 信貸增速考核,以約束銀行表外資產(chan) 的擴張速度。

除了央行宏觀審慎評估體(ti) 係(MPA)趨嚴(yan) 、考核加碼外,今年4月,銀監會(hui) 兩(liang) 周連發7個(ge) 文件,將這場金融“去杠杆”行動推向了高潮。銀監會(hui) 密集下發了《關(guan) 於(yu) 銀行業(ye) 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關(guan) 於(yu) 開展銀行業(ye) “不當創新、不當交易、不當激勵、不當收費”專(zhuan) 項治理工作的通知》等多個(ge) 監管文件,重點指向同業(ye) 、銀行理財、委外等業(ye) 務,引導資金更多地投向實體(ti) 經濟,嚴(yan) 控期限錯配和杠杆投資。

此後,證監會(hui) 、保監會(hui) 等部門也陸續出台針對各自監管領域的“去杠杆”政策。

黃金錢包首席分析師肖磊表示,“去杠杆”是防範金融風險的一貫做法,各國在收緊監管方麵都會(hui) “去杠杆”,比如2008年後,美國就開始大規模“去杠杆”,房地產(chan) 等市場的信貸開始收緊。目前國內(nei) “去杠杆”是多方麵的,包括資本市場,防範各類杠杆資金進入股市;房地產(chan) 市場收緊信貸,債(zhai) 券、保險等市場也加強了監管,且逐步抬高了利率。

“去杠杆”成一把“雙刃劍”

“去杠杆”有利於(yu) 防範產(chan) 生資產(chan) 泡沫、監管套利以及經濟脫實向虛等風險,但在分析人士看來, “去杠杆”也是一把“雙刃劍”,要把握好度,如果過度“去杠杆”,也會(hui) 給實體(ti) 經濟帶來“傷(shang) 害”。

聯訊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李奇霖指出,隨著金融“去杠杆”的推進,實體(ti) 經濟可能會(hui) 受到負麵衝(chong) 擊,市場的信用風險會(hui) 加大。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黃誌龍表示,中國政府的金融監管長期麵臨(lin) “一管就死、一放就亂(luan) ”的周期,當前的金融“去杠杆”,各個(ge) 監管部門可能有“矯枉過正”之嫌。特別是“一行三會(hui) ”累積疊加的強力監管舉(ju) 措,可能會(hui) 產(chan) 生社會(hui) 融資規模自我強化的萎縮,引爆或放大金融風險的可能。

對於(yu) 金融“去杠杆”帶來的影響,黃誌龍指出,金融“去杠杆”將帶動金融市場和實體(ti) 經濟利率上升,進而通過債(zhai) 券融資萎縮、信貸投放下降和抑製表外融資等多種渠道帶動社會(hui) 融資增速放緩,導致實體(ti) 經濟資金麵趨緊,加大經濟下行壓力。至於(yu) 這一影響會(hui) 持續多長時間,需要觀察央行貨幣政策的調整和決(jue) 策部門對經濟下行的容忍度。

肖磊表示,後果短期來說,會(hui) 帶來各類資產(chan) 價(jia) 格的下跌、流動性的緊縮,以及利率的上漲。但隻要存在金融市場,杠杆就肯定存在,杠杆率也是調節經濟的一種方法,由於(yu) 中國目前債(zhai) 務水平已經偏高,杠杆率本身是比較高的,但中國經濟目前基本麵問題不大,因此降杠杆的風險率不高。

金融“去杠杆”將更加溫和

對於(yu) 如何把握“去杠杆”的力度問題,分析人士指出,“去杠杆”應分部門操作,在多位受訪人士看來,金融市場的“去杠杆”仍需持續,不過將更加“溫和”。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認為(wei) ,“去杠杆”作為(wei) 經濟結構改革的一個(ge) 重要內(nei) 容,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在操作層麵,必須了解哪些杠杆要去、哪些杠杆要穩、哪些杠杆要加。基本判斷是:政府部門的杠杆要加,否則經濟矛盾就會(hui) 凸顯;金融企業(ye) 和非金融企業(ye) 要“去杠杆”,居民部門則要穩杠杆。

在黃誌龍看來,“去杠杆”應該區分不同的部門,金融部門應該經曆“去杠杆”的過程,這也是當前監管部門正在積極推進的。非金融企業(ye) 部門也應該麵臨(lin) “去杠杆”或者“穩杠杆”,而在企業(ye) 部門中,國有企業(ye) 則是“去杠杆”的重點,民營企業(ye) 應適當鼓勵“加杠杆”,金融機構在支持民營企業(ye) 擴大投資中應有所作為(wei) ,而政府部門特別是中央政府部門仍然有“加杠杆”的空間,居民部門在經曆過去一年多的快速“加杠杆”,今後一段時期應該是“穩杠杆”。

事實上,雖然金融“去杠杆”一直在持續,但近期“一行三會(hui) ”頻頻釋放溫和“去杠杆”的政策信號。5月5日,證監會(hui) 新聞發言人鄧舸表示,有關(guan) 證監局近日督導部分證券公司對照法規要求開展資管業(ye) 務自查,是前期監管工作的延續,並非新增要求;5月12日,央行進行4590億(yi) 元MLF操作,給市場流動性“解渴”;央行在一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表示,“縮表”並不一定意味著收緊銀根;在5月12日的“銀監會(hui) 近期重點工作通報”通氣會(hui) 上,銀監會(hui) 審慎規製局局長肖遠企表示,對於(yu) 近期出台的監管檢查要求,銀監會(hui) 是有計劃地實施,有步驟地推進,做好工作步調和時間安排的統籌協調,為(wei) 各項工作落實時限設置一定間隔,實行錯峰推進。

對此,黃誌龍表示,金融監管和宏觀調控始終是平衡的藝術,既要防範係統性金融風險的累積,並最終導致金融危機,又要不影響金融體(ti) 係配置資金的效率,監管部門始終要從(cong) 中取得平衡。

責任編輯:manager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