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動搖
習(xi) 近平同誌在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建設現代化經濟體(ti) 係,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ti) 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ti) 係質量作為(wei) 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you) 勢。自2015年11月習(xi) 近平同誌首次提出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以來,它就成為(wei) 貫穿我國經濟工作的一條主線。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將“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列為(wei)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ti) 係”的首要任務,更進一步凸顯其在當前政策體(ti) 係和經濟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要明確首要目標是振興(xing) 實體(ti) 經濟。我國經濟運行麵臨(lin) 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主要表現為(wei) 實體(ti) 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實體(ti) 經濟失衡、房地產(chan) 和實體(ti) 經濟失衡。習(xi) 近平同誌明確指出,振興(xing) 實體(ti) 經濟是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要向振興(xing) 實體(ti) 經濟發力、聚力。不論經濟發展到什麽(me) 時候,實體(ti) 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我們(men) 在國際經濟競爭(zheng) 中贏得主動的根基。我國經濟是靠實體(ti) 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ti) 經濟走向未來。
從(cong) 曆史經驗來看,重大結構性失衡,源於(yu) 資源配置和經濟結構不合理,而非市場需求不足。當前我國推進的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根本在於(yu) 立足消費升級的需求,把供給側(ce) 改革和需求側(ce) 管理有效結合,促進資源有效配置和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均衡,進而培育和升級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來說,堅持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主線地位,是提高供給體(ti) 係的質量和效率,化解經濟轉型發展麵臨(lin) 的內(nei) 生性、結構性矛盾的必然要求,也是確保我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的關(guan) 鍵支撐。堅持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主線地位,將推動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向全方位延伸,向縱深化發展,向短板處突破。
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要不斷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步伐。我國實體(ti) 經濟發展將從(cong) 發展數量和效益提高向發展質量和效率提升轉變,更注重質量提升和惠及民生,引領消費升級;推進製造業(ye) 提質增效,支柱產(chan) 業(ye) 將逐步由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向高技術產(chan) 業(ye) 和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一方麵,加快培育和發展新業(ye) 態、新模式、新技術、新產(chan) 品,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另一方麵,立足生產(chan) 和生活消費升級的需要,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提高核心競爭(zheng) 力和產(chan) 品附加值,向質量提升、綠色低碳、服務優(you) 化、品牌高端等方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