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子報:2018年工信部要做的水泥等重點工作和思路

來源:《中國電子報》 發布日期:2017-12-27


2017年12月25日,全國工業(ye) 和信息化工作會(hui) 議在京召開。在會(hui) 議召開之際,中國電子報特約請工信部主要司局負責同誌撰稿,詳談2017年工作情況和2018年重點工作與(yu) 思路。

 

原材料工業(ye) 司:凝心聚力奮發有為(wei) 不斷開創原材料工業(ye) 轉型發展新局麵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ye) 司司長 李巍

2017年主要工作

今年以來,麵對國內(nei) 外經濟環境複雜多變、行業(ye) 深層次矛盾日益凸顯的嚴(yan) 峻形勢,原材料工業(ye) 司緊緊圍繞部黨(dang) 組中心工作,認真履職,攻堅克難,開拓創新,著力化解產(chan) 能過剩矛盾,大力推進結構優(you) 化升級,努力保持行業(ye) 平穩增長,較好完成了年初預定的目標任務,各項重點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一)深入推進化解過剩產(chan) 能,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聯合有關(guan) 部門分解落實2017年鋼鐵去產(chan) 能任務,印發《關(guan) 於(yu) 做好2017年鋼鐵煤炭行業(ye) 化解過剩產(chan) 能實現脫困發展工作的意見》等文件。截至目前,鋼鐵行業(ye) 已超額完成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5000萬(wan) 噸年度目標任務。指導行業(ye) 協會(hui) 製定出台《關(guan) 於(yu) 支持打擊“地條鋼”、界定工頻和中頻感應爐使用範圍的意見》,明確“地條鋼”的界定標準和範圍。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集中力量取締多年困擾行業(ye) 發展的痼疾“地條鋼”,實現1.4億(yi) 噸“地條鋼”全麵出清,扭轉了鋼鐵行業(ye) “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麵。會(hui) 同相關(guan) 部門出台《清理整頓電解鋁違法違規項目專(zhuan) 項行動工作方案》,赴10省區進行專(zhuan) 項抽查,關(guan) 停違法違規新增電解鋁產(chan) 能近900萬(wan) 噸。印發關(guan) 於(yu) 企業(ye) 集團內(nei) 部電解鋁產(chan) 能跨省置換工作的通知,解決(jue) 電解鋁產(chan) 能跨省置換難題。會(hui) 同相關(guan) 部門組織開展水泥玻璃淘汰落後產(chan) 能專(zhuan) 項督查,通報查處暴露出的突出問題並督促整改。落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方案,部署“2+26”城市秋冬季水泥、鋼鐵、電解鋁、焦炭等行業(ye) 錯峰生產(chan) 工作。

(二)組織實施新材料折子工程,全力落實年度重點工作。發揮國家新材料產(chan) 業(ye) 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作用,圍繞頂層設計,統籌各方資源,推進重點工作實現預期目標。成立國家新材料產(chan) 業(ye) 發展專(zhuan) 家谘詢委員會(hui) ,為(wei) 新材料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決(jue) 策支撐。推動實施“重點新材料研發及應用”重大項目。會(hui) 同財政部編製國家新材料生產(chan) 應用示範平台、測試評價(jia) 平台建設方案,並經領導小組審議通過。啟動核能材料、航空發動機材料、航空材料生產(chan) 應用示範平台,新材料測試評價(jia) 平台主中心、行業(ye) 中心建設。開展了國家石墨烯、稀土功能材料等製造業(ye) 創新中心籌備工作,支持北京、江蘇、寧波、深圳等地率先建設省級石墨烯製造業(ye) 創新中心。聯合財政部、保監會(hui) 啟動了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chang) 機製試點,發布指導目錄。會(hui) 同相關(guan) 部門開展新材料專(zhuan) 業(ye) 人才培訓,不斷加大人才培養(yang) 力度。舉(ju) 辦綠色建材成果展、汽車輕量化新材料展,及時宣傳(chuan) 產(chan) 業(ye) 發展成果,搭建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交流合作平台。籌辦第五屆中國國際新材料博覽會(hui) 。推動民機鋁材上下遊合作機製年度重點工作任務,實現鋁合金重點牌號生產(chan) 應用。成立石墨烯防腐塗料推進工作組、石墨烯改性纖維和應用開發產(chan) 業(ye) 發展聯盟。

(三)切實加強引導監管,不斷提升行業(ye) 發展水平。推動出台《國務院辦公廳關(guan) 於(yu) 推進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chan) 企業(ye) 搬遷改造的指導意見》,組織召開電視電話會(hui) 議進行動員部署。編製推進京津冀化工生產(chan) 企業(ye) 轉移退出行動方案。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修訂上報石化產(chan) 業(ye) 布局方案、編製發布現代煤化工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布局方案。強化標準體(ti) 係建設,完成國家強製性標準整合和推薦性行業(ye) 標準及計劃集中複審,全年共立項行業(ye) 標準計劃項目719項,申請國際標準補助項目70項,報批標準442項。製修訂肥料分級、通用矽酸鹽水泥等國家強製標準。製修訂滑石、MDI、鉻化合物等行業(ye) 規範條件。發布《建材行業(ye) 規範公告管理辦法》,鼓勵企業(ye) 開展自我聲明。加強鋼鐵行業(ye) 規範動態管理,撤銷29家企業(ye) 鋼鐵規範公告資格,責令40家企業(ye) 限期整改。組建稀土秩序整頓專(zhuan) 家組,構建秩序整頓常態化機製。利用專(zhuan) 項建設基金,完成18個(ge) 危化品搬遷改造項目,總投資141億(yi) 元。遴選茂名石化智能工廠等16個(ge) 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推動建立危化品監管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輪胎行業(ye) 智能製造標準化產(chan) 業(ye) 聯盟。加強行業(ye) 運行監測分析,定期召開運行分析座談會(hui) ,研判行業(ye) 運行形勢。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交流,組織中歐第六次原材料工作組會(hui) 議和中俄總理定期會(hui) 晤工業(ye) 合作分委會(hui) 原材料工作組會(hui) 議,深化與(yu) 歐盟和俄羅斯在原材料領域的務實合作。

2018年工作思路

2018年,原材料工業(ye) 司將認真貫徹落實黨(dang) 的十九大精神,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和全國工業(ye) 和信息化工作會(hui) 議部署,緊緊圍繞建設材料強國目標,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wei) 中心,以綠色低碳和環保安全為(wei) 首要責任,著力化解過剩產(chan) 能,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改造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培育壯大新材料產(chan) 業(ye) ,努力建成結構優(you) 化、技術先進、服務配套、環境友好的現代材料產(chan) 業(ye) 體(ti) 係,為(wei) 建設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提供堅強支撐保障。

(一)優(you) 化升級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一是堅定不移化解過剩產(chan) 能。指導督促相關(guan) 省份以處置“僵屍”企業(ye) 、去除低效產(chan) 能、關(guan) 停不符合布局規劃產(chan) 能為(wei) 重點,切實將鋼鐵去產(chan) 能任務落實到位,妥善做好職工安置和債(zhai) 務處置工作。開展水泥質量保障能力提升行動,推動水泥玻璃行業(ye) 全麵實施排汙許可,嚴(yan) 格執行通用矽酸鹽水泥新標準和水泥玻璃產(chan) 能減量置換辦法,加快製訂單位熟料排汙限額標準,指導各地開展錯峰生產(chan) ,嚴(yan) 打水泥無證生產(chan) 。繼續嚴(yan) 打“地條鋼”,開展聯合執法和督查巡查,落實省級政府負總責要求,堅決(jue) 防止死灰複燃。二是深入實施智能製造。深入推進智能製造試點示範及智能製造標準化和新模式應用,提升行業(ye) 智能製造水平。建設國家危險化學品監管信息共享平台。研究製定煉化、煤化工、輪胎智能工廠和智慧化工園區建設標準。在全國範圍內(nei) 開展智慧化工園區試點創建工作,建立全國化工園區“一張圖”。在耐材、陶瓷、磚瓦、非礦等生產(chan) 線重複操作工段推廣“機器代人”,組織推廣先進適用智能製造技術並開展試點示範。三是著力提升綠色發展水平。統籌考慮全國電爐煉鋼企業(ye) 布局,鼓勵西南、西北、華南地區小型電爐企業(ye) 聯合重組,接收產(chan) 能過剩地區轉移產(chan) 能,發展先進水平的電爐企業(ye) 。推動電解鋁行業(ye) 積極開展二氧化硫趨零排放改造。建立全國統一的綠色建材標準、認證和標識。開展非礦深加工產(chan) 業(ye) 精準扶貧項目試點。在陶瓷、玻璃、耐火材料行業(ye) 積極開展窯爐煙氣脫硫脫硝除塵綜合治理和節能降耗改造,推進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垃圾和產(chan) 業(ye) 廢物。

(二)培育壯大新材料產(chan) 業(ye) ,推動重點領域率先突破。一是完善頂層設計。組織編製和實施2018年新材料折子工程,加強事前溝通、事中協調、事後督查,促進部門工作銜接配合,凝練領導小組年度重點支持品種,集中力量協調解決(jue) 重點問題。組織專(zhuan) 家谘詢委編製發布重點產(chan) 品、重點企業(ye) 、重點集聚區目錄指南,力爭(zheng) 突破一批關(guan) 鍵新材料。會(hui) 同黑龍江省政府舉(ju) 辦第五屆中國國際新材料博覽會(hui) 。二是完善支持政策。製定促進新材料產(chan) 業(ye) 推廣應用的若幹政策。加快設立中國製造2025產(chan) 業(ye) 發展基金,廣泛調動社會(hui) 力量加大對新材料產(chan) 業(ye) 的資金支持。實施好新材料首批次保險補償(chang) 政策,提高政策效果。繼續做好新材料生產(chan) 應用示範平台、測試評價(jia) 平台建設,製定新材料資源共享平台建設方案並啟動實施。三是強化分業(ye) 施策。發布化工新材料補短板工程實施方案。製定民機鋁材上下遊合作機製2018年度重點工作任務進度計劃,推動生產(chan) 研製和應用考核,適時舉(ju) 辦首批鋁材裝機許可授予儀(yi) 式。建立汽車輕量化材料上下遊合作機製,擴大鋁材在新能源汽車、特種車輛、運輸車輛等領域的應用,組建汽車輕量化非金屬材料產(chan) 業(ye) 聯盟。積極推進石墨烯等國家製造業(ye) 創新中心組建和石墨烯行業(ye) 協會(hui) 籌建,繼續開展“石墨烯+”行動。

(三)不斷改善行業(ye) 管理,營造產(chan) 業(ye) 發展良好環境。一是加強標準和法規工作。把標準作為(wei) 推進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規範行業(ye) 秩序的重要手段。完善強製性標準體(ti) 係,推動製定單位水泥熟料汙染物排放限額標準和裝飾裝修材料有害物質限量標準,推進螺紋鋼國家標準修訂工作,倒逼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堅持依法行政,推動《稀有金屬管理條例》盡快出台,研究製定《化學品分類和危險性公示管理規定》。二是完善行業(ye) 監管和規範管理。加強已公告規範企業(ye) 的年度審核,全麵實行“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逐步建立企業(ye) 自我聲明,政府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的規範管理辦法,選擇有條件的行業(ye) 試行。加強部門間信息共享,與(yu) 環保核查、安全監察等工作形成合力,不斷完善稀土監管常態化工作機製。三是強化行業(ye) 指導和政策實施評估。開展行業(ye) 規劃和重要政策實施情況的評估工作。推動發布石化產(chan) 業(ye) 布局規劃方案,印發《建材工業(ye) 鼓勵推廣應用的技術和產(chan) 品目錄(2018-2020年)》。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guan) 於(yu) 推進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chan) 企業(ye) 搬遷改造的指導意見》,明確任務分工和完成期限,確保中小型企業(ye) 和存在重大風險隱患的大型企業(ye) 2018年底前全部啟動搬遷改造。加快原材料行業(ye) 開放發展,積極推動鋼鐵、有色、石化、建材等領域國際產(chan) 能對接合作。

 

裝備工業(ye) 司: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 加快裝備製造強國建設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ye) 司司長 李東(dong)

裝備製造業(ye) 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chan) 業(ye) ,是建設製造強國的重中之重,習(xi) 總書(shu) 記指出,做一個(ge) 強國,就一定要把裝備製造業(ye) 搞上去,並多次強調對大型客機、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高端醫療裝備、高端農(nong) 機裝備等一些關(guan) 係國計民生和產(chan) 業(ye) 命脈的領域,加大投入、加強研發、加快發展,集中力量搶占製高點。2017年,裝備工業(ye) 司堅決(jue) 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國務院決(jue) 策部署,推動實施《中國製造2025》,加快推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實現了裝備工業(ye) 平穩增長和提質增效。

2017年主要工作和取得成效

(一)製定政策措施,全麵貫徹落實中國製造2025

一是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研究製定了《汽車產(chan) 業(ye) 中長期發展規劃》《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ye) 持續健康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增材製造產(chan) 業(ye) 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及《關(guan) 於(yu) 促進和規範民用無人機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性文件。二是加快建設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增材製造創新中心,指導完成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籌建。三是推動落實重大技術裝備相關(guan) 政策,通過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chang) 政策,支持465個(ge) 項目,拉動保額858.5億(yi) 元;利用重大技術裝備稅收政策支持182家企業(ye) 進口關(guan) 鍵零部件、原材料,減免稅收5.92億(yi) 美元。四是全麵實施智能製造工程,遴選確定97個(ge) 試點示範項目,完成202個(ge) 智能製造綜合標準化和新模式應用項目立項,確定首批23家智能製造係統解決(jue) 方案供應商,組織開展《國家智能製造標準體(ti) 係建設指南(2018年版)》修訂工作,完成72項智能製造國家標準立項,聯合中國工程院開展《中國智能製造發展戰略研究》。

(二)堅持創新驅動,高端裝備取得重大突破

組織實施好國家重大科技專(zhuan) 項。大飛機專(zhuan) 項取得重大進展,C919 101架機於(yu) 今年5月5日在上海成功首飛,實現了中華民族百年“大飛機夢”的曆史突破,11月順利轉場陝西閻良開展科研試飛,102架機也於(yu) 12月17日完成首飛。全麵啟動實施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專(zhuan) 項,印發了《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國家科技重大專(zhuan) 項實施方案(修訂版)》,發布首批基礎研究項目指南,大型客機發動機CJ1000A全麵開展工程研製工作。完成04專(zhuan) 項調概工作,新增中央財政資金概算39.9億(yi) 元,支持大型數控龍門機床、立式五軸聯動加工中心等38類重點產(chan) 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大批高端裝備取得豐(feng) 碩成果,全球最先進超深水雙鑽塔半潛式平台“藍鯨1號”在南海成功試采可燃冰,“複興(xing) 號”動車組在京滬高鐵率先實現全球350公裏時速商業(ye) 運營,中俄寬體(ti) 客機CR929順利啟動,AG600大型滅火/救援水陸兩(liang) 棲飛機將於(yu) 近期實現首飛,ARJ-700支線飛機實現安全運送旅客3萬(wan) 餘(yu) 人次,400馬力拖拉機成功研製,骨科手術機器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已在醫院實現批量應用。

(三)深化供給側(ce) 改革,培育發展新動能

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預計將超過70萬(wan) 輛,保有量超過170萬(wan) 輛,連續三年位居全球第一,動力電池單體(ti) 比能量達到250瓦時/公斤,較去年提高近15%,主流電動汽車續駛裏程達到300公裏,市場認可度進一步提高。智能網聯汽車穩步推進,製定《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ti) 係建設方案》,籌建智能網聯汽車分技術委員會(hui) ,製定《智能網聯汽車公共道路測試管理規範》,指導成立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chan) 業(ye) 創新聯盟。醫療設備創新發展提速,會(hui) 同衛計委深入推進高端醫療設備應用示範,在全國範圍內(nei) 21個(ge) 重點醫院啟動骨科手術機器人應用中心建設,PET/CT實現市場“零”的突破。機器人產(chan) 業(ye) 健康快速發展,2017年工業(ye) 機器人產(chan) 銷將超過12萬(wan) 台,工業(ye) 機器人精密減速器、伺服電機及控製器等關(guan) 鍵零部件取得突破。大力推動增材製造產(chan) 業(ye) 發展,推動增材製造技術在工業(ye) 製造、文化、醫療、教育等重點領域示範應用,組織舉(ju) 辦2017中國增材製造大會(hui) ,2017年產(chan) 值將超過100億(yi) 元。積極培育遊艇、冰雪運動裝備等新型消費市場,研究製定郵輪遊艇發展相關(guan) 指導意見,籌備建立中國冰雪產(chan) 業(ye) 聯盟,對接冬奧組委建立了會(hui) 商機製。

(四)改革創新管理,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汽車行業(ye) ,會(hui) 同財政部等聯合發布全球首創的《乘用車企業(ye) 平均燃料消耗量與(yu) 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法》,通過“雙積分”製度,建立了促進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長效機製。修訂《道路機動車輛生產(chan) 企業(ye) 及產(chan) 品準入許可管理規定》,聯合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發布《促進汽車動力電池產(chan) 業(ye) 發展行動方案》,建設了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國家監測平台。船舶行業(ye) ,加強對船舶“白名單”企業(ye) 的動態管理,對10家企業(ye) 提出限期整改要求,撤銷了7家企業(ye) 規範企業(ye) 資格,新公告了6家符合條件的“白名單”企業(ye) ,構建並發布中國船舶產(chan) 能利用監測指數。航空產(chan) 業(ye) 建立了全國範圍通用航空協調機製,協調開展無人駕駛航空器專(zhuan) 項整治行動。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布《工業(ye) 機器人行業(ye) 規範管理實施辦法》。同時,在智能製造、民機民船科研、“兩(liang) 機”專(zhuan) 項基礎研究等方麵不斷完善各項工作製度,提高科學化管理水平。

(五)不斷擴大對外開放,著力開拓全球視野

裝備領域國際合作不斷深化。成功舉(ju) 辦中俄工業(ye) 委員會(hui) 裝備組第2次會(hui) 議,與(yu) 俄方在機械、汽車、船舶行業(ye) 等領域達成16項共識;組織召開中俄民用航空合作工作組第12次會(hui) 議,推進寬體(ti) 客機和重型直升機項目;組織召開中歐/中荷/中法等政府間航空工作組會(hui) 議和相關(guan) 科技交流會(hui) 議;召開中歐、中法合作機製下汽車工作組會(hui) 議,參加APEC汽車工作組會(hui) 議和WP29會(hui) 議;深化中丹綠色海事技術合作,加強中歐造船領域對話,進一步提高國際海事事務的參與(yu) 力度和話語權。多渠道宣傳(chuan) 重大技術裝備發展成就。成功舉(ju) 辦第十九屆上海工博會(hui) 、2017世界機器人大會(hui) 、2017世界智能製造大會(hui) 等重要活動,在部雙微平台設立“砥礪奮進的五年·重大技術裝備成果”專(zhuan) 欄,集中宣傳(chuan) 報道了25台(套)重大技術裝備標誌性成果,與(yu) 中央電視台完成《大國重器》(第二季)和《超級裝備》紀錄片製作。

2018年工作思路和工作重點

2018年,裝備工業(ye) 司將深入貫徹落實黨(dang) 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推動實施《中國製造2025》,按照“創新驅動、智能轉型、補齊短板、基礎支撐”的總體(ti) 思路,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加強頂層設計,創新管理模式,強基礎補短板,優(you) 結構推應用,努力推動裝備製造業(ye) 由大變強。

一是大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繼續實施高檔數控機床與(yu) 基礎製造裝備、大飛機、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三個(ge) 重大專(zhuan) 項,以及民用飛機、高技術船舶兩(liang) 項科研計劃。推進高檔數控機床與(yu) 基礎製造裝備創新成果示範應用,協調推進C919研製工作,加強ARJ21新支線飛機、AG600、新舟700新型渦槳支線客機等民機重點型號管理,推動大型客機發動機驗證機項目實施。組織實施智能船舶、超深水鑽井平台、船用低速機等創新項目。培育創建智能網聯汽車國家創新中心、深遠海海洋工程裝備創新中心,積極推動農(nong) 機、醫療設備等重點領域創新中心建設。

二是加快推動智能化轉型。繼續開展智能製造試點示範工作,遴選100個(ge) 左右試點示範項目,加強重點行業(ye) 經驗交流與(yu) 模式推廣。係統推進智能製造綜合標準化和新模式應用項目,重點促進人工智能、工業(ye) 互聯網等新技術集成應用和關(guan) 鍵短板裝備的突破。全麵推動智能製造標準體(ti) 係建設,修訂完成並發布《國家智能製造標準體(ti) 係建設指南(2018年版)》。深化智能製造國際合作,召開第六、第七次中德智能製造標準工作組會(hui) ,研究製定智能製造係統解決(jue) 方案供應商規範條件,加強智能製造係統集成商培育,推進智能製造服務平台建設。組織研究智能製造服務平台認定標準和條件。研究製定推動智能船舶發展和船舶智能製造的行動計劃。

三是精準發力補齊裝備短板。組織實施重大短板裝備專(zhuan) 項工程,製定發布2018年重大短板裝備項目指南,啟動編製重大短板裝備創新發展指導目錄。啟動開展我國航空機載專(zhuan) 項論證工作,協調落實CR929寬體(ti) 客機專(zhuan) 項,推進重型直升機的對俄合作,發布無人機製造企業(ye) 規範條件,製訂推進通用航空產(chan) 業(ye) 發展的行動計劃。研究製定加快推進農(nong) 業(ye) 機械化和農(nong) 機裝備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加快農(nong) 機裝備中試基地建設。開展增材製造、機器人、醫療設備等領域的示範推廣行動,加快建設骨科手術機器人應用中心。完善重大技術裝備協調機製,組建完成重大技術裝備戰略谘詢委員會(hui) ,發布《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推動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示範應用。

四是積極引導行業(ye) 健康有序發展。加強裝備工業(ye) 經濟運行和政策效果分析。發布實施《道路機動車輛生產(chan) 企業(ye) 及產(chan) 品準入許可管理規定》,製定新能源汽車統籌創新發展指導意見,認真抓好雙積分管理辦法的貫徹執行,開展低速電動車治理專(zhuan) 項行動。完善民機科研科研谘詢管理體(ti) 係。開展“兩(liang) 機”基礎研究和2017年課題立項工作,成立基礎研究項目管理專(zhuan) 業(ye) 機構。落實《關(guan) 於(yu) 加快推動船舶工業(ye) 軍(jun) 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指導意見》,加強船舶軍(jun) 民科研計劃統籌銜接。進一步加強船舶、工業(ye) 機器人、聯合收割(獲)機和拖拉機、鑄造等行業(ye) 規範管理,推動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繼續深入開展裝備重點領域國際合作。

 

軍(jun) 民結合推進司:聚焦重點統籌推進 加快形成軍(jun) 民融合深度發展新格局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軍(jun) 民結合推進司

2017年,在部黨(dang) 組的堅強領導下,軍(jun) 民結合推進司認真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hui) 精神和黨(dang) 的十九大精神,認真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軍(jun) 民融合發展戰略思想,貫徹落實中央軍(jun) 民融合發展委員會(hui) 決(jue) 策部署,圍繞推動工業(ye) 和信息化領域軍(jun) 民融合深度發展、建設中國特色先進國防科技工業(ye) 體(ti) 係中心任務,主動作為(wei) 、狠抓落實,圓滿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務。

2017年主要工作回顧

今年,中央成立軍(jun) 民融合發展委員會(hui) 並組建辦事機構,加強集中統一領導,開啟了軍(jun) 民融合發展的新篇章。一年來,我們(men) 注重統籌謀劃,聚焦重點領域,推進工業(ye) 和信息化領域軍(jun) 民融合向縱深發展,各項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堅決(jue) 貫徹落實中央決(jue) 策和部黨(dang) 組要求,推動軍(jun) 民融合發展重點任務取得實質性進展

全力配合軍(jun) 民融合機構組建工作。積極參加中央軍(jun) 民融合發展委員會(hui) 辦事機構的籌建,對其主要職能、工作規則等問題研究提出意見建議,供領導決(jue) 策參考。認真落實各項重點任務。圍繞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軍(jun) 民融合發展委員會(hui) 兩(liang) 次全體(ti) 會(hui) 議上的重要講話,服務部黨(dang) 組及時學習(xi) 傳(chuan) 達會(hui) 議精神,組織落實部黨(dang) 組決(jue) 策部署。深入研究國防科技工業(ye) 體(ti) 製改革方案,推動《“十三五”國防科技工業(ye) 發展規劃》獲中央軍(jun) 民融合發展委員會(hui) 審議通過、《關(guan) 於(yu) 推動國防科技工業(ye) 軍(jun) 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意見》發布實施,推進國防科技工業(ye) 與(yu) 國家大工業(ye) 體(ti) 係深度融合。根據中央軍(jun) 民融合發展委員會(hui) 近期工作要點中涉及我部的重點任務,製定部內(nei) 任務分工,明確工作舉(ju) 措,年度任務全麵落實。積極參與(yu) 《軍(jun) 民融合發展戰略綱要》編製,會(hui) 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軍(jun) 委戰略規劃辦提出國家軍(jun) 民融合創新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建立協調機製,明確任務分工和措施,對以“軍(jun) 民融合”名義(yi) 從(cong) 事違法違規活動進行治理,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二)充分發揮主戰場作用,軍(jun) 民融合發展“工信篇”展現新氣象

一是政策環境進一步優(you) 化。發揮部際協調小組組長單位作用,組織召開軍(jun) 民結合、寓軍(jun) 於(yu) 民武器裝備科研生產(chan) 體(ti) 係建設部際協調小組第六次會(hui) 議,係統總結2016年度貫徹落實工作情況,部署今年30項重點任務。推動部際協調小組框架下各項工作措施落實,不斷優(you) 化政策環境。對前七批32家國家新型工業(ye) 化產(chan) 業(ye) (軍(jun) 民融合)示範基地進行發展質量評價(jia) ,完成第八批基地的遴選創建工作,促進基地提質增效,區域示範帶動作用初步顯現。

二是“平台”共享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落實國務院領導和部領導批示,會(hui) 商軍(jun) 委裝備發展部推進國家軍(jun) 民融合公共服務平台同全軍(jun) 武器裝備采購信息網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通過加強平台欄目設計、完善在線功能、開發APP程序、拓展資源渠道、編製運行簡報等,進一步增強平台綜合服務能力。截至今年11月30日,互聯網站點擊量累計3818萬(wan) 次,注冊(ce) 用戶3200餘(yu) 個(ge) ,微信公眾(zhong) 號關(guan) 注用戶15000餘(yu) 個(ge) ,發布信息30000餘(yu) 條,日均點擊量達到14萬(wan) 次,平台知名度和影響力顯著提高。

三是“目錄”成為(wei) 軍(jun) 民技術雙向轉移的重要渠道。緊扣“中國製造2025”,突出製造業(ye) 與(yu) 互聯網的融合,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等6個(ge) 重點領域編製“軍(jun) 轉民”目錄。根據陸軍(jun) 裝備建設急需,選取動力與(yu) 傳(chuan) 動、模擬仿真等19個(ge) 重點領域編製“民參軍(jun) ”目錄。經過專(zhuan) 家評審、重點項目實地考察,最終確定150項列入今年“軍(jun) 轉民”目錄,200項優(you) 勢技術與(yu) 產(chan) 品入編本年度“民參軍(jun) ”目錄。“兩(liang) 個(ge) 目錄”有力地促進了軍(jun) 民技術的雙向轉化應用,已成為(wei) 推進軍(jun) 民融合創新發展的重要渠道。

四是“大賽”激發軍(jun) 民協同創新活力。聯合財政部、國防科工局、軍(jun) 委裝備發展部、軍(jun) 委訓練管理部、全國工商聯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舉(ju) 辦第二屆中國軍(jun) 民兩(liang) 用技術創新應用大賽。大賽以“軍(jun) 民融合·協同創新”為(wei) 主題,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7個(ge) 重點領域,29個(ge) 省(自治區、直轄市)和11個(ge) 軍(jun) 工集團公司選送816項創新成果參賽。經過初賽、半決(jue) 賽和決(jue) 賽,42項軍(jun) 民兩(liang) 用技術創新成果分獲金銀銅獎,78項優(you) 秀成果獲得優(you) 勝獎。大賽搭建起了跨軍(jun) 地、跨領域、跨所有製的展示交流平台,加快推動軍(jun) 民兩(liang) 用先進技術成果轉化應用。

五是“展覽”成為(wei) 展示軍(jun) 民高技術成果的大舞台。聯合中央軍(jun) 民融合辦、軍(jun) 委裝備發展部等單位主辦第三屆軍(jun) 民融合發展高技術裝備成果展覽暨論壇,聚焦信息技術領域,分設室內(nei) 展示和網上展示,同期舉(ju) 辦政策輔導、機製創新、信息技術等專(zhuan) 題論壇。活動主題集中,參展廣泛積極,內(nei) 容豐(feng) 富多樣,發揮了展示技術成果、搭建交流平台、推進相互合作的積極作用。

(三)創新工作舉(ju) 措,推動專(zhuan) 項任務取得新突破

一是關(guan) 鍵材料軍(jun) 民協同攻關(guan) 初見成效。考慮軍(jun) 民共用材料研製進展和國內(nei) 需求情況,優(you) 選部分關(guan) 鍵材料項目納入工業(ye) 強基工程和工業(ye) 轉型升級渠道予以支持。通過部局協作,建立起了聯合支持軍(jun) 民共用材料發展的工作機製。

二是軍(jun) 民通用標準編製實現零的突破。配合國標委完成20項首批軍(jun) 民通用國家標準審批,將於(yu) 近期發布;完成另外16項軍(jun) 民通用標準編製,進入部內(nei) 審批程序。開展標準化軍(jun) 民深度融合調研,積極推進標準化軍(jun) 民融合工作。經過軍(jun) 地共同努力,基本探索出軍(jun) 民通用標準編製工作的路徑和程序,為(wei) 建立軍(jun) 民通用標準工作機製積累了經驗。

三是協調服務國防軍(jun) 工重大事項。協調推進探月工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係統和第二代衛星導航係統等重大專(zhuan) 項,促進重大成果軍(jun) 民兩(liang) 用。會(hui) 同國防科工局組織開展2017年度國防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工作,多項科技成果獲得部級獎勵,有效激勵國防科技自主創新。

四是積極推進核與(yu) 航天等領域國際合作。認真履行亞(ya) 太空間合作組織東(dong) 道國對口部門義(yi) 務,支持開展多任務小衛星星座和大學生小衛星等重大合作項目,推動亞(ya) 太組織健康發展。參加核與(yu) 航天領域雙邊和多邊合作活動,促進開展國際交流與(yu) 合作。履行中阿聯委會(hui) 人才分委會(hui) 中方職責,成功召開分委會(hui) 第五次會(hui) 議,確定未來兩(liang) 年合作項目、合作方式,不斷提高中阿雙方在軍(jun) 工軍(jun) 貿人才培養(yang) 方麵的質量和效益。

2018年工作思路和工作安排

黨(dang) 的十九大指出:“堅持富國和強軍(jun) 相統一,強化統一領導、頂層設計、改革創新和重大項目落實,深化國防科技工業(ye) 改革,形成軍(jun) 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構建一體(ti) 化的國家戰略體(ti) 係和能力。”軍(jun) 民融合發展戰略寫(xie) 入了新修訂的黨(dang) 章,實現軍(jun) 民融合發展成為(wei) 全黨(dang) 的意誌。2018年,我們(men) 將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十九大精神,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堅決(jue) 貫徹落實中央軍(jun) 民融合發展委員會(hui) 決(jue) 策部署和部黨(dang) 組要求,加強工信領域軍(jun) 民融合發展的工作謀劃,深化國防科技工業(ye) 改革,著力抓好統籌協調,深入開展重大問題研究,紮實推進改革創新,大力促進軍(jun) 民資源互動共享,切實推動重大工程重點項目建設,不斷優(you) 化政策環境,努力開創軍(jun) 民融合深度發展新局麵。

一是持續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創新。圍繞當前推進軍(jun) 民融合深度發展遇到的突出問題開展深入研究。按照中央軍(jun) 民融合發展委員會(hui) 的決(jue) 策部署,積極推動重點領域改革,認真落實確定的各項任務。推動國防科技工業(ye) 改革,加快建設中國特色先進國防科技工業(ye) 體(ti) 係。發揮部際協調機製作用,促進出台新政策新措施,為(wei) 軍(jun) 民融合深度發展創造更加良好環境。

二是著力推動軍(jun) 民融合深度發展。協調推進《“十三五”國防科技工業(ye) 發展規劃》和《推動國防科技工業(ye) 軍(jun) 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意見》實施。積極推進國家軍(jun) 民融合創新示範區創建和軍(jun) 民融合產(chan) 業(ye) 基地建設。促進新材料、高端裝備等領域的重點項目兼顧軍(jun) 民雙方需求,開展協同攻關(guan) ,實現雙向應用和融合發展。

三是大力促進軍(jun) 民資源互動共享。繼續完善國家軍(jun) 民融合公共服務平台功能,加強與(yu) 相關(guan) 信息平台的互聯互通,進一步暢通軍(jun) 民信息互動交流渠道。聯合軍(jun) 地有關(guan) 部門舉(ju) 辦第三屆中國軍(jun) 民兩(liang) 用技術創新應用大賽和第四屆軍(jun) 民融合發展高技術裝備成果展覽。編印年度《軍(jun) 用技術轉民用推廣目錄》和《民參軍(jun) 技術與(yu) 產(chan) 品推薦目錄》。

四是紮實做好國防軍(jun) 工重大事項協調。認真承辦國防軍(jun) 工領域有關(guan) 領導機構的聯絡與(yu) 服務工作。做好國防軍(jun) 工領域重大專(zhuan) 項和工程的服務保障。組織完成2018年度國防科學技術獎勵工作。

五是積極推動核與(yu) 航天等領域國際合作。聯係國家航天局和國家原子能機構,協調推進航天和核工業(ye) 領域的多邊、雙邊合作。促進亞(ya) 太空間合作組織健康發展,支持其舉(ju) 辦成立十周年慶典活動,務實推進項目合作。促進中阿聯委會(hui) 人才分委會(hui) 機製下的人才培養(yang) 和交流合作。

 

電子信息司:打造世界級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帶動經濟社會(hui) 新發展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司長 刁石京

2017年是“十三五”規劃實施的關(guan) 鍵之年,電子信息司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為(wei) 指引,按照黨(dang) 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在部黨(dang) 組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中國製造2025”等戰略部署,著力推進產(chan) 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積極培育打造智能信息產(chan) 業(ye) ,深化信息技術與(yu) 傳(chuan) 統領域融合發展,全麵完成年度各項任務,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實現穩步發展,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有力支撐了製造強國、網絡強國建設。

2017年重點工作回顧

(一)加快突破核心技術,完善產(chan) 業(ye) 創新體(ti) 係,夯實產(chan) 業(ye) 發展基礎。深入貫徹落實習(xi) 總書(shu) 記指示精神,圍繞集成電路、傳(chuan) 感器、新型顯示等產(chan) 業(ye) 關(guan) 鍵環節和核心技術瓶頸,協調產(chan) 業(ye) 各方協同攻關(guan) ,構建完善創新體(ti) 係。繼續推進落實《國家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發展推進綱要》,加強存儲(chu) 器、先進邏輯工藝等重大生產(chan) 力布局,重點支持超算CPU、新型存儲(chu) 器、5G高頻器件等“彎道超車”和短板領域。積極落實電子信息領域工業(ye) 強基工程,重點支持高壓直流繼電器、高速光通信器件、超級電容器等核心電子元器件的研發和產(chan) 業(ye) 化。推動建設了廣東(dong) 省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湖北信息光電子製造業(ye) 創新中心並升級為(wei) 國家級創新中心,指導上海市建設智能傳(chuan) 感器、集成電路等創新中心建設,加快構建新型創新體(ti) 係。重點領域創新成果持續湧現,全部采用國產(chan) 超算CPU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連續蟬聯全球超算500強榜首,3D NAND閃存芯片研發取得重要突破,我國第一條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chan) 線在成都京東(dong) 方量產(chan) 。2017年我國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勢頭,1—11月集成電路產(chan) 量1417億(yi) 塊,同比增長19.4%,預計2017年全行業(ye) 銷售收入首次突破5000億(yi) 元。

(二)以新型信息消費需求為(wei) 導向,打造智能信息產(chan) 業(ye) ,培育產(chan) 業(ye) 發展新動能。加強產(chan) 業(ye) 鏈整合,大力發展智能信息產(chan) 品,完善產(chan) 業(ye) 生態體(ti) 係,培育新增長點。繼續發揮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投資基金等的撬動作用,重點支持武漢存儲(chu) 器、成都京東(dong) 方等重大項目建設,帶動全行業(ye) 投資穩步增長,1—11月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完成固定資產(chan) 投資11527億(yi) 元,同比增長23.3%。貫徹落實《智能硬件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專(zhuan) 項行動(2016—2018年)》,支持NB-IoT核心技術和產(chan) 品研發及產(chan) 業(ye) 化,聯合開展應用示範,編製發布《2017智能硬件產(chan) 業(ye) 白皮書(shu) 》。支持廣東(dong) 省開展新數據家庭行動,加快智能電視、量子點電視、激光電視等新產(chan) 品推廣。指導虛擬現實產(chan) 業(ye) 聯盟開展工作,組織行業(ye) 調研、產(chan) 業(ye) 發展論壇,積極構建產(chan) 業(ye) 生態體(ti) 係。積極推動智能終端產(chan) 業(ye) 鏈協同創新,不斷完善產(chan) 業(ye) 鏈建設,大力支持企業(ye) “走出去”。今年以來,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繼續保持穩步增長,結構持續優(you) 化。1—11月,規模以上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增加值增速13.9%,智能手機產(chan) 量13億(yi) 台,占手機比重達到73.9%,智能電視產(chan) 量占彩電產(chan) 量的比重達到63%,微型計算機產(chan) 量2.8億(yi) 台,同比增長7.5%。華為(wei) 、OPPO、小米、vivo躋身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前六,全球占比穩步增長,小米、傳(chuan) 音分別在印度、非洲市場表現搶眼。

(三)深化電子信息與(yu) 傳(chuan) 統領域融合創新,積極推動典型應用示範,以新動能帶動新發展。立足製造強國、網絡強國建設需求,以傳(chuan) 統領域典型應用示範為(wei) 抓手,培育發展融合創新產(chan) 品和服務。積極推動浙江、北京-河北、重慶、吉林、湖北等“基於(yu) 寬帶移動互聯網的智能汽車與(yu) 智慧交通應用示範區”加快建設步伐,形成典型演示場景。支持開展智慧健康管理類產(chan) 品研發、應用,聯合民政部、衛計委組織創建智慧健康養(yang) 老示範企業(ye) 、示範街道(鄉(xiang) 鎮)和示範基地,發布智慧健康養(yang) 老產(chan) 品及服務推廣目錄。支持北鬥高精度快速定位芯片模塊開發,指導建設網絡輔助北鬥/GPS位置服務平台並實現商用,推動北鬥在信息消費、交通、農(nong) 業(ye) 、電力、公安等領域應用。研究製定無人機數字身份標識,開展數字身份識別管理、編碼等基礎標準製定工作。研究製定《軍(jun) 民兩(liang) 用電子元器件技術等級認定辦法》,建立軍(jun) 民兩(liang) 用電子元器件信息平台,促進電子元器件“民參軍(jun) ”。積極開展電子信息行業(ye) 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逐步提升信息技術對智能製造的支撐能力。

(四)完善產(chan) 業(ye) 政策,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瞄準產(chan) 業(ye) 發展熱點,推動出台針對性政策措施,通過標準、行業(ye) 規範條件等綜合施策保障產(chan) 業(ye) 健康發展。研究製定《智能傳(chuan) 感器產(chan) 業(ye) 三年行動指南(2017—2019年)》《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虛擬現實產(chan) 業(ye) 發展的指導意見》《智能光伏產(chan) 業(ye) 發展行動計劃》《新型顯示產(chan) 業(ye) 超越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等政策文件,支持重點行業(ye) 發展。發布符合《光伏製造行業(ye) 規範條件》的企業(ye) 名單(第六批)和撤銷光伏規範公告企業(ye) 名單(第一批),公示擬公告符合《鋰離子電池行業(ye) 規範條件》的企業(ye) 名單(第二批)。研究製定《電子信息行業(ye) “十三五”技術標準體(ti) 係建設方案》,印發《太陽能光伏綜合標準化技術體(ti) 係》,加快製定集成電路、傳(chuan) 感器、新型顯示、太陽能光伏等重點領域標準和軍(jun) 民通用標準。繼續指導舉(ju) 辦“2017年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知識產(chan) 權大課堂”,加強彩電、手機等行業(ye) 質量品牌建設。

2018年工作重點

2018年是貫徹落實黨(dang) 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guan) 鍵一年,全司將認真學習(xi) 、深刻領會(hui) 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精神,根據部黨(dang) 組的統一安排,以建設製造強國、網絡強國為(wei) 中心,強化創新驅動發展,突破核心技術瓶頸,不斷深化產(chan) 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加快開展智能製造試點示範,推動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智能化轉型、綠色化發展,打造世界級產(chan) 業(ye) 集群,促進信息消費升級,帶動經濟社會(hui) 新發展。重點開展以下工作:

 (一)加快創新中心建設。針對集成電路先進工藝和智能傳(chuan) 感器創新能力不足問題,推動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推動建設智能傳(chuan) 感器國家級創新中心建設,打造8英寸共性技術開發平台,攻克高深寬比加工技術、圓片級鍵合等關(guan) 鍵技術;加快組建IC先進工藝國家級創新中心建設,攻關(guan) 5納米及以下工藝共性技術等。指導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落實建設方案,重點建設Ⅲ-Ⅴ族高端光電子芯片、矽光集成芯片、高速光器件測試封裝等產(chan) 品工藝平台,攻關(guan) 400G矽光器件等關(guan) 鍵技術;加快落實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建設方案,開展大尺寸印刷、量子點印刷等關(guan) 鍵技術研發,實現樣機開發研製。貫徹落實《國家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推進綱要》,推動CPU、FPGA等重大破局性部署,繼續組織實施“芯火”創新計劃。

(二)提升智能製造水平。聚焦光伏、通信等重點領域,引導企業(ye) 加強智能製造關(guan) 鍵技術開發與(yu) 應用,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行業(ye) 智能製造典型模式,以點帶麵,推進全行業(ye) 智能製造水平提升。研究製定電子信息行業(ye) 智能製造(智慧工廠)共性、關(guan) 鍵技術標準和規範,促進智能製造技術成果有效推廣普及。引導部屬機構研究總結電子信息行業(ye) 智能製造先進經驗,開展行業(ye) 智能製造新模式研究,編製發布電子信息行業(ye) 智能製造政策文件。召開電子信息行業(ye) 智能製造現場經驗交流會(hui) ,宣貫有關(guan) 政策文件和行業(ye) 標準,開展典型經驗交流研討,整合各方資源,推動形成係統集成商、裝備製造商、科研機構、用戶單位協同推進智能製造的良好氛圍。

(三)推進行業(ye) 綠色製造。會(hui) 同相關(guan) 部委發布實施《智能光伏產(chan) 業(ye) 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推動光伏產(chan) 業(ye) 智能化升級,鼓勵大數據、NB-IoT等信息技術在光伏領域的融合應用,支持一批行業(ye) 特色智能光伏試點示範項目,在建築、交通、農(nong) 業(ye) 等領域形成若幹標誌性成果,召開智能光伏示範現場會(hui) 。會(hui) 同相關(guan) 部門製定實施新型工業(ye) 產(chan) 業(ye) 化示範基地可再生能源應用評價(jia) 辦法,推動工業(ye) 園區光伏應用;加大電子信息領域綠色工廠、綠色產(chan) 業(ye) 、綠色產(chan) 品等標準研製,引導IC、新型顯示、PCB等領域企業(ye) 降低能耗水平和汙染物排放、加強排放治理;推動電子信息產(chan) 品設計、研發、製造、回收的綠色化、生態化。

(四)提高供給體(ti) 係質量。出台《關(guan) 於(yu) 加快虛擬現實產(chan) 業(ye) 發展的指導意見》,製定虛擬現實健康安全等關(guan) 鍵亟需標準,支持建設虛擬現實公共服務平台,指導發布虛擬現實產(chan) 業(ye) 白皮書(shu) ;支持虛擬現實核心技術突破與(yu) 產(chan) 品創新,提升虛擬現實產(chan) 品成熟度和用戶體(ti) 驗,推進虛擬現實在重點行業(ye) 的應用;全力辦好2018年世界VR產(chan) 業(ye) 大會(hui) 。係統評估超高清視頻產(chan) 業(ye) 對國民經濟的拉動效應,提出政策措施建議並上報國務院;研究製定《超高清視頻產(chan) 業(ye) 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2年)》,積極協調爭(zheng) 取資源,支持豐(feng) 富超高清視頻終端產(chan) 品供給,推動內(nei) 容建設和行業(ye) 應用,建設公共服務平台;組建中國超高清視頻產(chan) 業(ye) 聯盟,支持北京、廣東(dong) 等地方產(chan) 業(ye) 集聚發展和先行示範,指導廣東(dong) 舉(ju) 辦4K產(chan) 業(ye) 發展大會(hui) 。

(五)加強國際合作交流。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加強高端芯片、高性能服務器、先進存儲(chu) 、汽車電子新型架構與(yu) 計算平台等產(chan) 業(ye) 關(guan) 鍵技術領域國際合作,提升“引進來”層次和水平。發揮企業(ye) 、協會(hui) 、標準化組織等多方力量,加強國際間技術、標準、專(zhuan) 利合作,建立多層次、多渠道溝通機製。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結合海外重大項目建設積極推動通信設備、通信係統、光伏等優(you) 勢產(chan) 能走出去,加快自主技術標準海外推廣應用。積極推動企業(ye) 走出去,建立健全全球研發、生產(chan) 和營銷體(ti) 係,擴大自主品牌國際影響力。

責任編輯:manager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