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功夫沒下夠,用什麽方法都是在浪費時間
內(nei) 容來源:由編者整理匯總自網絡公開資料。
輪值主編 | 智勇 責編&值班編輯 | 少將
筆記君說:
處於(yu) 不確定性的時代背景下,每個(ge) 人都會(hui) 產(chan) 生各種複雜的情緒,一方麵對於(yu) 多變的環境充滿不安定感,一方麵懷疑自己能否持續走下去。但是,這種“黑天鵝”與(yu) “灰犀牛”頻出的環境在曆史上並非孤例,我們(men) 仍走到了今天。
誰都希望自己能夠一帆風順,但是我們(men) 都處於(yu) 複雜係統中,一些不可抗力來襲時絕對不會(hui) 提前預告。如果能夠危中尋機,於(yu) 風雨中向下紮根向上生長,那麽(me) 雨過天晴後一定會(hui) 迎來更好的自己。
很多人問我:你研究了那麽(me) 多的企業(ye) ,也接觸了很多商業(ye) 巨子和學術界領袖,能否從(cong) 他們(men) 身上找到一些相似的過人之處?他們(men) 是否有什麽(me) 成功的秘訣,可以讓我們(men) 學習(xi) 之後也獲得類似的成就?
特別靈驗、一學就會(hui) 的成功秘訣肯定不可能有,因為(wei) 如果真的有,大家都照著做,那這些秘訣就不起作用了。
這就如同在森林裏,即使有一條捷徑,如果大家都去走,也會(hui) 變得擁擠不堪,捷徑反而成了阻塞不通的道路。
但我回想那些人,他們(men) 的確有一個(ge) 共同特點,那就是格局都超乎尋常地大。
任何人,不論起點高低,隻要能認清自己的位置,找準方向,用正確的方法做事,提高進步的速度,同時把握好節奏,幾年後就會(hui) 看到一個(ge) 格局比今天大很多的自己。
一、把握好生活的節奏,跳出越忙越窮的怪圈
很多人說:“我這麽(me) 努力,為(wei) 什麽(me) 還是不行?”實際上,上天不會(hui) 虧(kui) 待一個(ge) 真正努力的人,但也不會(hui) 同情假勤奮的人。
1.要做一個(ge) 有用的人,而不是一個(ge) “好人”
這裏我要專(zhuan) 門把“親(qin) 朋好友托付的事情”單拎出來說一說。我對親(qin) 朋好友提出的請求,通常用兩(liang) 個(ge) 尺度判斷幫還是不幫。
第一,不幫違反原則的忙,以及自己幫不上的忙。
第二,分清哪些問題應該由他們(men) 自己解決(jue) ,哪些需要我幫忙解決(jue) 。
比如,我過去經常往返於(yu) 中美之間,朋友又多,總有人托我帶東(dong) 西。我會(hui) 嚴(yan) 格區分哪些東(dong) 西可以帶,哪些東(dong) 西直接拒絕帶。
iphoness剛上市,中國買(mai) 不到,有人托我帶一個(ge) ,我會(hui) 答應。一來iphoness體(ti) 積小,攜帶方便;二來它的價(jia) 格較高,帶一次值得;三來手機兩(liang) 三年才換一部,不會(hui) 需要我經常帶。
但是有些人托我給國內(nei) 的親(qin) 朋好友帶尿不濕或者奶粉,我就拒絕了。我希望我給對方帶去的是更大的價(jia) 值,而不是成為(wei) 搬運工。
分不清哪些事情該做好,哪些事情不能做,難免會(hui) 陷入“越窮越忙,越忙越窮”的怪圈。我們(men) 要做一個(ge) 有用的人,而不是一個(ge) “好好先生”。
2.認清你自己,專(zhuan) 心做好一件事
在我從(cong) 研究人員轉變為(wei) 投資人,還出版了一些書(shu) 之後,很多人問我是如何做到多任務並行的,又是如何實現跨界的。
說實話,我的工作狀態是單任務的,不是多任務的。
我在年輕的時候曾想通過多任務的方式多做幾件事,結果是一件事都做不好,時間一長,我總是在低水平上兜圈子。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曾做過一項研究,表明人腦同步思考的能力其實非常有限。2009年的《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Review)中有一篇文章寫(xie) 道,人腦的帶寬隻有區區60比特/秒,是(那個(ge) 年代)上網帶寬的十萬(wan) 分之一。
我看到的對於(yu) 人腦帶寬最高的估計,不過每秒上千比特。照這個(ge) 速度傳(chuan) 一幅手機圖片,大約需要一小時。
由於(yu) 生理上的局限,人在某一時刻隻能接收、保留和處理少量的信息。
如果一心多用,不僅(jin) 不能多做事情,反而會(hui) 因為(wei) 來回切換任務而降低工作效率,還容易導致錯誤不斷。
人的潛意識總認為(wei) 自己能行,還能擠壓時間同時處理很多任務,但這隻是一廂情願。
當腦子裏的任務積壓過度,一開始可能隻是出現一些小錯誤,當有限的腦力跟不上一心多用的野心,任務積壓得越來越多時,大問題就會(hui) 集中爆發。
3.確定一個(ge) 學習(xi) 目標,長期堅持
我有一個(ge) 同學極具語言天賦,英語、德語、西班牙語樣樣精通。我問她學語言有什麽(me) 秘訣,她說其實就是有耐心。
我的另一個(ge) 朋友想練習(xi) 英語口語,卻又不願意吃苦。剛開始采用的方法是看美劇,之後又去聽美國之音和BBC。最後時間花了不少,說出來的英語別人卻聽不懂。因為(wei) 美國之音和BBC的口音存在巨大差異。
她挑的學習(xi) 方式都是相對輕鬆的,在她看來是捷徑。
其實,隻要確定一個(ge) 學習(xi) 目標,長期堅持,就會(hui) 有不一樣的結果。
很多人喜歡用微觀經濟學的視角審視自己所做事情的價(jia) 值,總想著付出最少而得到最多。
其實,世界是非常公平的。
極端不公平的交易即便沒有消失,現在也非常少了,而且存在的時間很短。
因為(wei) 一旦存在,很快就會(hui) 被人找到,參與(yu) 的人多了,回報就會(hui) 馬上下降。
很多人崇拜速成,他們(men) 相信自己能找到別人找不到的捷徑,而不是沉住氣慢慢提升自己。事實上,功夫沒下夠,用什麽(me) 方法都是在浪費時間。
4.要思考,就要慢下來
現代人都覺得自己特別忙,忙碌之後是否有結果,沒有人知道。
雖然從(cong) 總體(ti) 來看,“忙碌族”似乎比“清閑族”混得好一些,但是大多數人的付出和所得絕不成正比。
其實,方法和效率遠比忙碌重要,有時候慢下來、靜下心來,反而能獲得更大的收益。
我經常提醒自己,凡事要慢三拍。有時候周圍的人讓我做決(jue) 定,我會(hui) 說:“我現在腦子不工作,讓我明天再回答你。”因為(wei) 我不想太匆忙做決(jue) 定。
人不在於(yu) 開始了多少件事,而在於(yu) 完美地結束了多少件事。
很多人做的一大半事情是有頭無尾或匆匆結尾的。喜歡多做事,多少和人貪心的本性有關(guan) 。一個(ge) 人想做到淡泊名利、清心寡欲是很難的,得有些不尋常的本事才行。
二、用正確的方法做事,提高成就的量級
1.成就=成功率×影響力×速度
很多人問我,怎麽(me) 能做那麽(me) 多事情?其實我做的事情並不多,隻不過成功率稍微高一點兒(er) ,每件事情多少有點兒(er) 影響力,別人就看見了。
成就的多少至少取決(jue) 於(yu) 三個(ge) 因素:做事情的速度或做事情的數量,每一件事的影響力,以及做事的成功率。
它們(men) 之間是相乘而不是相加的關(guan) 係。也就是說,事情做得再多,如果成功率不高、影響力不大,最後的成就就會(hui) 很有限。
對一個(ge) 人來講,如果一輩子非常努力地做了很多沒有影響力的事情,還不如認認真真做好一件有一定影響力的事情。
成就=成功率×影響力×速度
同時改變公式中的三個(ge) 變量是很難的,更好的做法是一次提高一個(ge) ,滾動前進。
2.如何脫離低水平勤奮
把小量級和大量級的東(dong) 西放在一起,前者必然被忽略掉。
對大部分人而言,10001 > 10000。一個(ge) 人有了1萬(wan) 元,再給他1元,他也會(hui) 拿著,因為(wei) 蚊子雖小也是肉。
但是對合格的專(zhuan) 業(ye) 人士來講,10001 和10000 是一回事,他們(men) 不會(hui) 做畫蛇添足的事情。
幾個(ge) 小量級的東(dong) 西放在一起,遠比不上一個(ge) 大量級的東(dong) 西。
一個(ge) 無籽西瓜重8公斤左右,抵得上200萬(wan) 粒芝麻的重量,這就是十幾把芝麻的重量都比不過一個(ge) 西瓜的原因。
一個(ge) 優(you) 秀的專(zhuan) 業(ye) 人士在做事之前,會(hui) 梳理出一個(ge) 做事清單,按照重要性和影響力的量級排序,然後集中資源把最重要、影響力最大的事情先做完。
至於(yu) 無關(guan) 緊要的事情,可能直接從(cong) 清單上刪掉。
沒有經驗的人則是什麽(me) 事情先來就先做什麽(me) ,以至做了很多費力而沒有影響力的事情。
做事的多少最多不過是幾倍的差異,但做事的質量以及隨後帶來的影響力可以達到量級之差。
想明白這一點,就不妨換一種做事方式,多做一些有影響力的事情。
3.把事情做好的三條邊
偶爾做成一件事並不難,有些時候僅(jin) 僅(jin) 是運氣使然,難的是找到一些係統的方法,獲得可複製的成功。
所謂最具普遍意義(yi) 的通向成功的方法論,從(cong) 根本上說,就是搞清楚做事的邊界或者極限,搞清楚做事的起點以及從(cong) 起點通向邊界的道路。
我把它們(men) 稱為(wei) 做事情的“三條邊”,把它們(men) 放在一起,會(hui) 呈現出字母 “Z”的樣子。
圖中上下各有兩(liang) 條線,中間有一條斜線將它們(men) 相連,斜線下麵粗上麵細。下麵一條線是基礎,我把它稱作基線。
它可以被理解成直到今天為(wei) 止,人類掌握的科學、技術、工程和其他知識,或者理解成人做事情時要掌握的知識。
對不同人來講,這條線的高度是不同的。
對一個(ge) 專(zhuan) 家來說,這條基線很高;對一個(ge) 剛入門的從(cong) 業(ye) 者來講,這條基線就很低。
我們(men) 做所有工作,都應該建立在這條線的基礎上,而不是從(cong) 它的下麵做起,這一點很重要。
圖中最上麵的那條線,是理論極限,也是無法突破的。
我們(men) 可以認為(wei) 這是造物主創造宇宙時留下來的,比如,光速、絕對零度、能量守恒定律,以及數學上的很多極限,等等。
專(zhuan) 業(ye) 人士和業(ye) 餘(yu) 愛好者的一個(ge) 差別在於(yu) ,是否了解極限的存在。
為(wei) 什麽(me) 火電廠或者輪船上使用的渦輪蒸汽機的效率,達到60%左右後就無法再提高了?
因為(wei) 不論工藝如何改進,蒸汽能達到的最高溫度是有限的,熱力學中的卡諾定理限定了蒸汽發動機效率的上限。
當然,有了基線,也知道極限在哪裏還不夠,還要有一個(ge) 能夠扶著向上攀登的繩索或者階梯。中間那條線就是這個(ge) 階梯。
為(wei) 什麽(me) 這條斜線下麵粗、上麵細呢?
因為(wei) 靠近基礎的部分,做的人很多,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很多。而越往上,目標的難度越大,常常就沒有太多的道路可供選擇,甚至很多道路要靠自己探索,因此越來越細。
這三條線構成了一個(ge) 具有普遍意義(yi) 的通向成功的方法,找不到上下兩(liang) 條線,是蠻幹、傻幹;找不到第三條線,永遠隻能紙上談兵。
三、任何時候,都要主動行動
1.人生的際遇,總是福禍相依
對於(yu) 今年的應屆畢業(ye) 生來說,疫情打亂(luan) 了大家的求職。這件事值得焦慮嗎?
我覺得真的不用焦慮,如果為(wei) 這事兒(er) 焦慮,那說明過去走得太順了。
我講講我自己的例子吧。
2000年,我快畢業(ye) 了。那時,我所在的專(zhuan) 業(ye) 根本不需要找工作,大公司都在搶人。
有些公司把一個(ge) 班的人拉到一個(ge) 遊艇上,圍著海灣轉一圈,下船就簽約。
我原定2001年畢業(ye) ,真到2001年的時候,互聯網泡沫破了,再加上突發事件,所有公司都停招。
我本來想在IBM和AT&T(美國電話電報公司)這兩(liang) 家裏挑一家。但這兩(liang) 家都停止招聘,我就沒事幹了。
這時我在網上逛,看到有一家小公司叫Google。我想反正現在沒事做,就去麵試一下吧。
他們(men) 的offer給得很快,AT&T(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offer晚了一周,我就這樣去了Google。
現在回頭看,人生際遇總是福禍相依。遇點意外,真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
所以不要焦慮,在任何時候,都要積極主動地行動。
那半年我要是在宿舍裏打遊戲,等offer,就沒Google什麽(me) 事了。
2.創業(ye) 者,要將自己逼到極限
今年對於(yu) 創業(ye) 者們(men) 也是一個(ge) 挑戰,經常有人問我,什麽(me) 樣的團隊會(hui) 走得比較穩?我覺得,我看好的創業(ye) 者一般具有這樣3個(ge) 特征。
第一,誠信。
我過去一直強調一點,創始人要誠信。我基本上認為(wei) 創始人代表著團隊,創始人的信用就是團隊的信用。
第二,創始人要把自己逼到極限。
為(wei) 什麽(me) 這麽(me) 說?因為(wei) 一個(ge) 小企業(ye) ,剛開始的狀況都是人少、錢少、事多。創始人就得什麽(me) 事都能幹。
走了任何一個(ge) 人,創始人都得自己頂上去。財務走了,明天開始自己管財務。不能走一個(ge) 人,公司就癱掉。
所以創始人隻有把自己逼到極限程度,他才是一個(ge) 真正的多麵手,才是一個(ge) 有能力的創始人。
第三,創始人要有責任感,把下麵團隊給養(yang) 活。
很多創業(ye) 者一開始就指著靠招一群人來幹活,靠下麵的團隊養(yang) 活自己,肯定不行。
早期的很多創始人,都是銷售出身的。為(wei) 什麽(me) ?因為(wei) 那時沒有風險投資,創始人要自己有本事拿一個(ge) 大單子,把整個(ge) 團隊都養(yang) 活。
在互聯網時代,大部分創業(ye) 者都是有產(chan) 品頭腦的工程師,馬化騰、黃崢、宿華這些人,都是工程出身,自己做點東(dong) 西放到網上去,有了流量。再融些投資人的錢,就能把大家養(yang) 活。
四、什麽(me) 是格局?
所謂格局大,就是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有非常明確的方向,然後用正確的方法沿著這個(ge) 方向堅定的走下去。
他們(men) 並不貪圖步伐有多大,但是因為(wei) 從(cong) 來不去做(或者很少做)南轅北轍的事情,反而總是先人一步到達終點。
相反,一事無成的人常常跑得很快,卻在鍥而不舍地兜圈子,或者受到環境的誘惑而不斷改變方向,甚至幹脆背道而馳,幾年、十幾年後回頭看,又回到了起點。
即使搭上時代持續發展的快車,人的格局也會(hui) 決(jue) 定他們(men) 最終能站多高、走多遠。
比如,在同一個(ge) 時代做風險投資,J·P·摩根和馬克·吐溫由於(yu) 格局不同,投資的結果就有了天壤之別。
金融巨子J·P·摩根應該算美國最好的天使投資人,他在愛迪生還沒有發明電燈之前就投資了這位天才發明家。
不過,如果他僅(jin) 僅(jin) 投資了愛迪生,隻能算是運氣好。事實上,他還投資了愛迪生的競爭(zheng) 對手特斯拉,以及特斯拉的競爭(zheng) 對手、無線電通信的發明人馬可尼。
對於(yu) J·P·摩根來講,他投資的其實不是某個(ge) 具體(ti) 的發明家或某一項技術,而是“電”這個(ge) 未來的產(chan) 業(ye) 。這就是格局大。
相比J·P·摩根,馬克·吐溫的格局就差多了。
他是位了不起的作家,卻不是一個(ge) 好的投資人,他的投資全都打了水漂。
馬克·吐溫的問題在於(yu) ,他隻是從(cong) 自己的需求出發,希望通過投資控製一些出版公司。他隻看到一家家企業(ye) ,而非一個(ge) 行業(ye) 。
五、如何做好生意?
1.所有人都認可的時候,已經晚了
如果一個(ge) 行業(ye) 所有人都認可,這個(ge) 時候已經晚了。大家都說要買(mai) 這隻股票的時候,他價(jia) 格已經上去了。
對於(yu) 2017年人工智能要爆發這樣的話,我都不敢說。
我是在全世界各大學術會(hui) 議上,作大會(hui) 報告人。我自己是交大這個(ge) 商學院的教授。然後我是麻省理工學院,機器智能這個(ge) 組的顧問。我都不敢說這話,我不知道這些底氣從(cong) 哪來。
中國所有投資圈,不光人工智能概念,任何一個(ge) 都很浮躁。
不知道投了多少,今天剩下來就3家。投了200個(ge) ,公布出來一個(ge) 優(you) 秀。美國有一個(ge) groupon,有無數的團購,最後就剩3家。
這些情況都是這樣。社交網絡也是這樣。
猶太人做生意就很會(hui) 做。
一個(ge) 十字路口,第一個(ge) 人開了一個(ge) 加油站,第二個(ge) 人開商店,第三個(ge) 人開飯館,第四個(ge) 開別的。
中國人在一個(ge) 路口開了一家飯店,別人看賺了錢,其他人一下子就在這裏開4家飯店。這個(ge) 創造力非常差。
2.“第三眼美女”論
當然,人工智能我還是非常看好的。機器人才剛開始,在未來十年肯定是方向。但是第一波肯定就死掉了。
一定所有東(dong) 西都要死兩(liang) 波,必須死兩(liang) 波。這就是我所說的“第三眼美女”。
第一眼,美女可漂亮了。但她跟你沒關(guan) 係啊。大多數老百姓是接近不了她的。你也沒機會(hui) 。她是科技圈子裏自己人的事兒(er) 。
第二眼,很重視打扮,比較精致。蘋果就做了,最早失敗過。
第三眼,windows出來了,全能用了。看了3眼,你還喜歡,一定有滿足你需求的內(nei) 在價(jia) 值。價(jia) 格也低。大眾(zhong) 才開始接受。這才是第三波。
人工智能也死過兩(liang) 波,今天用的人工神經網絡的方法,70年代就已經有雛形了。90年代,覺得有希望的,也死了。
今天大數據出來,雲(yun) 計算出來,這才可能做得規模比較大,迭代深度比較深,才有可能做。
第三波了,才顯示出一個(ge) 生命力了。
任何一個(ge) 平台公司,都是從(cong) 一個(ge) 小點做起來。不要想一開始就做平台,這取決(jue) 於(yu) 你們(men) 的能力和抱負。
一定要非常腳踏實地去解決(jue) 實際問題,不要說你們(men) 這些大公司擋了路。機會(hui) 有的是。
現有行業(ye) 是我們(men) 人類的需求。如果忽視人類的需求,自己(就會(hui) )去創造一些“病”。有很多人,聽了幾個(ge) 概念,他其實沒做過這些概念,覺得你們(men) 這些老土企業(ye) 家,現在去忽悠人的錢。
但是現有行業(ye) 的問題,需要解決(jue) 。
真正成功的人,都是深入行業(ye) 。我們(men) 遇到的創業(ye) 者,為(wei) 了了解這個(ge) 行業(ye) ,要花去一年的時間。看有什麽(me) 問題可以解決(jue) 。要踏實,得做功課。
結語
每天的事情太多,總是做不完,是現代人遇到的一個(ge) 普遍問題,尤其是發展特別快的行業(ye) 裏(比如IT領域)的人或者創業(ye) 者。
唯一的解決(jue) 方法恐怕就是一些事情不要做了,而不是把所有的事情湊合做完了。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一個(ge) 人所追求的不應該是完成了百分之幾,或者百分之幾十的工作,而是做完了哪幾件重要的事情。
在Google和Facebook,對於(yu) 員工的評價(jia) 不在於(yu) 他有多忙,寫(xie) 了多少代碼,甚至不是完成了多少產(chan) 品的改進,而在於(yu) 產(chan) 生了多大的效果。
也就是說,那些偽(wei) 工作者即便平時再忙,也要被淘汰的。
公司裏不免有員工對自己對處境、周圍人的態度、所給予的機會(hui) 等等,他們(men) 會(hui) 選擇最容易的開始做起,不自覺地成為(wei) 一個(ge) 不動腦筋的偽(wei) 工作者。
這些人實際上在坑自己,因為(wei) 那些偽(wei) 工作做得越多,個(ge) 人進步就越慢,甚至能力還會(hui) 倒退。
再寬泛地講,其實很多人在生活中,也是不斷地把時間浪費在那些其實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上。
所以,每當你因總也幹不完的工作而焦慮時,不妨試試先停下來,重新梳理一遍手邊的工作:主動地站在對公司業(ye) 務幫助最大的角度,站在提升自己能力的角度,當處於(yu) 工作永遠做不完的處境時,把那些最重要的完成了。
試試看,這樣你的工作狀態會(hui) 不會(hui) 發生改變?
參考資料:
1.《吳軍(jun) :越是高級人才,越看底層思維》,筆記俠(xia) ;
2.《前騰訊副總裁吳軍(jun) :為(wei) 什麽(me) 你努力工作,收入還是上不去?》,創業(ye) 邦;
3.《吳軍(jun) :優(you) 秀的人,都有一些相似之處》,筆記俠(xia) ;
4.《吳軍(jun) :成大事的人,擅長做減法》,正和島;
*文章為(wei) 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xia) 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