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頂級的修養,叫凡事利他
作者:京博國學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能與(yu) 人方便,就不要吝嗇善良。
《增廣賢文》有言:“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這裏的好事,說的是與(yu) 人為(wei) 善,也包括為(wei) 人處世中,多替別人著想。
先想自己,是人的本性,先想別人,換位思考,卻是人生智慧。
生活中,有的人把“人不為(wei) 己,天誅地滅”當成致勝信條,殊不知,不擇手段的自私必然導致人際關(guan) 係的失敗。
反而,總是站在對方立場決(jue) 策,懂得推己及人的“利他”思維,這樣人生會(hui) 順暢,走的更遠。
利他,是一種大格局
“與(yu) 老人溝通,不要忘了他的自尊;
與(yu) 兒(er) 童溝通,不要忘了他的天真;
與(yu) 男人溝通,不要忘了他的麵子;
與(yu) 女人溝通,不要忘了她的情緒;
與(yu) 上級溝通,不要忘了他的尊嚴(yan) 。”
與(yu) 人交往的智慧,要懂得關(guan) 係的本質是平衡,如果都以己度人,對立就要發生。
所以好關(guan) 係應該是,把別人的想法當回事,自然會(hui) 看到別人的優(you) 秀,還會(hui) 理解別人也有達不到的局限。
相反,當你不屑於(yu) 人,哪怕別人做的再好,你都會(hui) 認為(wei) 做的不夠。
不站在自己的立場,你計較的東(dong) 西便會(hui) 少很多,包容的力度會(hui) 大很多。
如此,心胸越來越寬,格局越來越大。
有個(ge) 孔子借傘(san) 的小故事。
孔子有天外出,天要下雨,可是他沒有雨傘(san) ,有人建議說:子夏有,跟子夏借。
孔子一聽就說:“不可以,子夏這個(ge) 人比較吝嗇,我借的話,他不給我,別人會(hui) 覺得他不尊重師長;給我,他肯定要心疼。”
一個(ge) 人能了解他人的不足,很容易;但理解他人的不足,就需要高品格了。
正如《禮記·訪記》中的一句話:君子貴人賤己,先人而後己。
有德行的人把別人看的很重,而把自己看得很輕,凡事先考慮別人,後考慮自己。
為(wei) 人處世,不把自己的需要當成天經地義(yi) ,不把別人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是最應有的修養(yang) 。


